搜索

体育观察|运动降糖效果好却推广难,如何打通医体壁垒?

发表于 2024-04-29 20:04:42 来源:滥官污吏网

体育观察|运动降糖效果好却推广难,如何打通医体壁垒?

川观新闻记者 吴平 文/图/视频


2019年7月,体育推广四川省红十字会律健体育专项基金运动降糖项目启动,观察截止2020年11月,运动医体超过50%参与者成功停药。降糖运动降糖效果在省糖尿病年会上获得省人民医院、效果华西医院等主任医生的难何认可。

但是打通,难以推广成为现实问题。壁垒

医生志愿者自我训练了解运动康复

“该项目其实在跟医院竞争病患。体育推广有个合作的观察社区医院发现有二三十名患者开始运动降糖后,不来医院就诊,运动医体就停止了推荐病患。降糖而在病人心中,效果医生是难何不可替代的权威。”运动降糖项目发起人王强11月26日告诉记者。打通

“竞争病患仅是局部现象,”郫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严学琴认为,医生和医院还是以病人福祉为第一考虑,关键是很多医生不了解运动康复如何开展的,其安全性和效果究竟怎样,此外一旦出现问题的话,医生如何担责。

案例:马拉松没“降糖”   

科学训练戒胰岛素

今年下半年,严学琴接到一个病患王华,才40多岁,血糖却高的厉害,每天要打两针剂量颇高的胰岛素。

“怎么这么不注意,平时都不运动的吗?”严学琴颇为严厉的问道。

恰恰相反,王华是运动达人,不仅冬泳,墙上还贴满了马拉松证书,但即便如此,血糖都还高。严学琴建议他试一下律健的运动降糖项目。

严学琴是省红十字会的注册志愿者,被推荐做律健第一个医生志愿者。

训练前热身

“开始第一感觉是不安全、不靠谱,因为可能诱发卒中。”严学琴说道,但是一年半以来,没有一起运动引起的卒中,严重的低血糖也没有监测到,只是有几例在锻炼之后,出现一般的低血糖。

王华由于底子好,通过合适的阻抗训练,让运动时的心率达到靶心率水平,不到一个月就停掉了胰岛素。

截止目前,有100多名糖尿病患者参加了运动降糖训练,50人还在坚持运动康复。患者平均年龄53.7岁,年纪最大的70岁,运动3个月后的停药率达75%,6个月后的停药率达86%。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简直没法相信。”严学琴说道。

有感于运动降糖的显著效果,2020年7月四川召开全省糖尿病年会时,严学琴向组委会申请,邀请律健项目到年会做分享。在场医生看到病人的案例后很感兴趣,有5、6名医生自愿成为志愿者,监测项目安全性,收集科研数据,并为患者提供增减药的建议等。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王建新将“大重量训练与肌耐力训练对二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作为毕业论文题目。

但是,更多慢性病医生还不了解运动康复的原理,以及如何将运动引入自己的临床治疗,更不会贸然推荐病人去做一些中高强度运动。

问题:医生“工具”有限  

运动建议无实操性

严学琴介绍,目前中国18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检出发生率为11.2%,还有近一半成年人处在糖尿病前期,即已出现糖代谢异常。不仅发生率一直在稳步增加,患者也有年轻化趋势,她接触到的最小二型糖尿病患者仅13岁,体重近200斤。

“诊疗中都会跟病人说,吃七分饱,多运动,并且是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但是怎么算中等强度,我们连运动的几个要素都不知道,给出的建议是很模糊,不具有操作性的。”严学琴反思道。

训练之后检测记录血糖

另一方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前两天心脏支架大幅降价的新闻快速霸占热搜,不仅是支架,很多药物费用也降低,其信号就是加强运动康复、健康管理等,降低对药品、手术的依赖。

“除了药物和手术,我们手上还有哪些工具?”严学琴不时跟同事探讨,也会有危机意识。

四川省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慢病所所长邓颖认为要推动“共病共治,多学科共管”的慢病诊疗模式。面对新的挑战,医生应该转变思路、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应对。

思路:从“建议书”到“处方”  

加强运动健身培训

“目前,最关键的是请更多医生实地接触运动康复的案例,增加对体医融合的感性认识。”严学琴认为,最初她担心糖尿病患者从事高强度运动会引发卒中,结果发现,训练做到规范、严谨的话,能大大降低该风险。

同时也要告诉医生,哪里有体育指导员/教练和相关运动项目在开展,医生有了资源列表,才好给病人推荐。这个信息壁垒也是需要打破的。

持续走高的发病率

对此,奥美健康负责人徐峻华介绍,除了省骨科医院一直有运动康复中心,省人民医院近两年也在健康体检中心和乳腺癌康复中心引入了健康体适能测评和运动康复项目,医体结合迈出新的一步。

除此,从2018年底至今,四川省体育局、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已连续联合举办五期“运动健身促进非医疗健康干预”技术培训班,培养基层的全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和疾控技术人员共1500余人,

针对医生普通担心的病人运动安全问题,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邵平介绍,他们会加强“体医融合”的科学研究,为医务工作者提供科学、安全、专业、可操作性强的“运动健身方案”。

“第一步,可以在卫生健康部门先推荐使用‘运动建议书’,医务工作者对运动康复有了更多接触和认识后,在条件逐步成熟时开具‘运动处方’。”邵平建议道。

高阶组训练内容

他山之石:

上海市四平街道

全科家庭医生巡诊时,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家庭医生一起巡访,开医药处方的同时,为病人开具运动处方,提供运动助康复的建议。

上海市杨浦区

“社区健康师”,以上海体育学院党员师生为核心团队,指导市民“怎么吃”“怎么练”“怎么防”“怎么调”,帮助不同人群通过运动让身心更健康。

上海市嘉定区

“1+1+2”模式,以社区为单位组建小组,每个小组15~20位患者,定时定点开展集中的运动干预活动。每个小组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社区医生, 2名小组召集人(由患者中产生,负责本小组日常锻炼活动的召集和管理)。

安徽合肥市

成立体医融合慢病干预试点项目,106名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病患者,由医疗、运动专家开具运动处方进行健康干预,给予线上线下的专业健身指导,并根据每个人的指标变化和感受不定期对运动处方进行微调,将近75%的人得到了改善。

随机为您推荐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体育观察|运动降糖效果好却推广难,如何打通医体壁垒?,滥官污吏网   sitema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