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小学教材十篇

小学教材十篇

发表于 2024-04-29 07:22:13 来源:滥官污吏网

小学教材十篇

小学教材篇1

一、小学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教材简单回顾

教材结构新问题可以说从有教材时就提出了。人们对教材结构的小学探究是随着教材的发展不断深入的。早期的教材小学算术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成人学习算术的顺序,采取直线前进的小学编排方式。后来人们逐渐熟悉到,教材按照成人的小学学习顺序编排教材,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教材困难,教学内容的小学编排应该和儿童的年龄阶段相适应,于是教材就出现了圆周式(或称螺旋式)的编排方式。

随着学习心理学探究的小学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材教育思想,推动了小学数学教材的小学变革。20世纪初,教材杜威的小学儿童中心论,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喜好出发,课程应该心理化。随后有人倡导“单元教学”,即把算术内容分别组织在各个生活单元之内。这种教育和心理相结合的编排,比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对以后的小学教育改革有很大影响,但不足的是不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算术知识。以后,有人提出“程序教学”的思想,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进度。这种思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对以后的学习过程的探究也有很大启示。但由于学生的差异很大,因而程序教学不能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写也比较繁琐。

针对上述教材改革的经验和教训,60年代兴起了教育现代化运动(简称:新数运动),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要注重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材改为主要按数学的逻辑顺序来编排。由于这种编排过多地强调了数学的逻辑顺序,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新数运动”后,各国都在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80年代后期,各国都相继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方案。这些方案不是对“新数运动”的简单否定,而是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努力克服以往的缺点,使之更适合儿童学习的特征。

二、教材结构内涵的探究

什么是教材结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熟悉,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材结构要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按他的说法,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认为: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轻易理解;懂得基本原理、观念有助于长期记忆,就是在部分知识遗忘的时候,也能得以重新构建起来;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练习迁移”的大道;领会结构能够缩小“高级”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他的这些观点的主要意思就是,学生懂得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可以理解和把握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并能够促进迁移。基于以上观点,他提出了一个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这一思想不仅对当时“新数”教材有很大影响,就是在现在美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教材中仍有它的影响。

2.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和编写形式

叶立群先生认为“教材的结构指的是教材有哪几部分,哪几种形式组成的。”另外,王策三先生在《教学论稿》谈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结构时,认为教科书一般由目录、本文、作业、图表和附录构成,这种观点侧重于教材的编写体例。

3.从学科内容和儿童年龄特征两方面综合构建教材

周玉仁先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谈到教材体系和结构时,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是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熟悉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再如,曹飞羽先生认为“一个学科的教材结构必须是能反映这个学科的各要素、各成份(包括知识、技能、智能、思想观点等)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形式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认知的方法,便于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教材结构的这几种观点中,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因为它既考虑了学科知识本身的联系,又考虑了学科知识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假如一个教材结构把这些新问题都处理得很好,就可以使学生比较轻易地形成一个学科知识的认知结构。

三、建立合理教材结构的几点熟悉

从前面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变革的中心新问题,都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数学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对于这个新问题,笔者想谈几点学习心得。

1.应认真探究每部分知识的特征,以及它对培养能力的功能

数学知识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对某些能力培养的优势,只有对此有比较明确的熟悉和理解,才能较好地发挥它们的功能。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还需要认真总结提炼,把经验性的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此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

2.应深入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

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有共性,这从大多数国家编写的教材就能反映出来。但是每个国家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征,所以每个国家的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性。因此我们在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时,不能总是引用外国心理学家的理论。这是因为任何探究都是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的,人的熟悉也因此受到制约。学生年龄特征和熟悉规律在总体上是由低向高发展的。但在具体年龄段的划分上有很大的差异。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学生的年龄特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具体情况进行探究,按照我国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来编写数学教材。否则,老走别人的老路,就不可能编出有中国特色的教材。

3.要精心设计教材结构

教材结构的建立必须经过大量探究,认真策划,教材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精心设计。教材和一般的书不同,它的每一部分都应该经得起反复推敲。否则,教材就会显得深一脚浅一脚,这个矛盾不解决很难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

4.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个合理的教材结构,其知识间纵横联系必然是比较紧密的,搭配是合理的。假如不能做到这一点,教材结构就不太合理。如义务教材在纵横联系方面就有不足。第三册教材基本上是表内乘、除法,加减法和其他内容很少,而第四册教材基本上是加减法。这种搭配就不能说合理。学生在一学期接触的总是类似的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不利。

四、我国教材的结构及其特征

要探究教材结构,除了探究外国的教材外,还应对本国的教材有所熟悉,下面介绍一下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及特征。

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数和计算、量的计量、几何、代数、统计知识等几部分知识。

1.数的熟悉

数的熟悉小学阶段主要教学整数、分数、小数及其相关的一些知识。在整数方面根据我国的计数特征和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分五个阶段:“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分数、小数各分两段:先初步熟悉,再系统教学。初步熟悉一般布置在三年级,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整数基础时教学,并且先教学分数再教学小数。系统学习一般布置在四、五年级,先教学小数,再教学分数。这主要是考虑到,分数的书写形式和运算法则跟整数都不一样,并且需要有整除的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小数和整数都是十进制,小数的写法和运算法则和整数的基本相同,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易,因此先教学分数后教学小数。由于前面已经布置了分数的初步熟悉,为小数的教学作好了预备,所以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又不违反数学的逻辑顺序。

2.计算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计算的编排是配合着数的熟悉进行的,数的熟悉每扩展一次,就配合有相应的计算。例如,整数的熟悉分为五段,每一段都布置有计算的相关内容。在“20以内”学习一位数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在“100以内”重点学习两位数加减法,在“万以内”重点学习三、四位数的加、减法和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在“亿以内”,重点学习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简便算法。在“亿以上”,重点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等。

计算内容的编排有这样几个特征。

(1)加强算理的教学。通过操作直观加强算理教学,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三位数时,一方面从已学的口算引入,帮助理解笔算除法的过程,另一方面结合直观,说明每次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

(2)注重各种计算方法的适当配合。小学数学主要教学:口算、笔算、珠算、估算、简算几种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是密切联系着的,具有相辅相成的功能。其中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也是学习估算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因此把一般它布置在每种运算教学的开始,在此基础上教学笔算。把握一定的笔算之后,又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珠算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位、相同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的理解,一般把它布置在加、减法笔算之前。估算布置在笔算之后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检验笔算的能力。同时在估算时,又要用到一些口算,又有助于提高口算能力。简便算法对一般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来说,属于非凡情况,需要根据某些运算定律采取非凡的计算方法。简便运算需要一定的口算和笔算基础,因此放在每种运算最后教学。教材就是根据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合理地加以布置,使其相互配合。

3.量和计量

小学数学中量和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计量单位比较抽象,而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熟悉比较贫乏。因此,这方面的内容采取分散编排的原则。

(1)由具体到抽象编排。在上面的几种计量单位中,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比较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把握起来比较轻易,所以先进行教学。而时间单位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用比较形象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且进率又是60进制。所以后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积累了一些量和计量的学习经验基础上来学习,这样编排比较符合儿童的学习特征。

(2)注重和认数、计算和几何知识的配合。由于学习计量知识需要有数和形的知识作基础,因此编排时,教材注重和相关知识的配合。如,米和厘米布置在100以内数的循环圈内,毫米、分米、千米布置在万以内数的循环圈内。而面积、体积单位和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联系紧密,所以布置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

4.几何知识

几何知识从一年级起有计划地分散在各册教学,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步熟悉。这一阶段,一方面出现一些常见的几何形体,把它们作为教具帮助学生认数和理解计算法则。另一方面教学一些几何形体的初步熟悉,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形、圆柱、球。通过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熟悉这些图形的特征,并能够区分它们。

(2)平面图形特征的熟悉。这一阶段,是在前面初步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图形的特征,并教学相应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如,长方形、正方形的熟悉,一年级已初步熟悉,到这一阶段,就要进一步熟悉它们的特征:它们都有四条边,都是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都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并教学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3)立体图形的熟悉。这一阶段主要教学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和相应的表面积、体积计算。

5.代数知识

小学数学的代数知识一般都是在算术知识基本结束,在比、比例知识之前进行代数初步知识的教学。分三个阶段。

(1)渗透孕伏阶段。从一年级开始通过布置一些用括号或其他符号表示数的练习,如,出现3+=9,16-=8,6×()=30等算式。这里的和()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数。这种练习形式多次重复出现后,学生对用符号表示数就比较轻易理解了。

(2)用字母表示数阶段。这一阶段先结合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使学生心得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比较简明的优越性。然后再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使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功能。

(3)简易方程阶段。这一阶段先结合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出现求未知数x,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简单应用题。在此基础上再正式教学简易方程。

6.统计知识

统计知识教材是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编排,并注重和计算、应用题的联系。为了加强对统计思想和方法的熟悉,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新问题的能力,义务教材在编排上,做了两点改革。

(1)把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思想方法进行介绍,不再作为一种应用题。

(2)统计初步知识分散编排。在低年级渗透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中年级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高年级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表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较复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五、对教材内容及其结构进一步的探究和思索

虽然我们的教材改革取得到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材中已有一些内容和方法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材结构应贴近时代要求。在教材结构方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新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

教材结构体现时代特征的新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国力竞争的增强,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应该对此作出及时的反映,小学数学教材结构应反映出时代特征。

(1)估算新问题。

随着先进而简单的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社会生活对笔算技能的要求降低了。同时由于需要处理大量的、变化的信息,对口算、估算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但是目前我们的教材,估算仅作为选学内容,且呈现的形式比较单调,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完整意图。因此,要加强估算,应首先把它作为正式的必学的内容确定下来,并且渗透到各个年级。不仅有计算的内容要布置相应的估算,而且还要配合几何、量的计量、应用题等内容进行。要把估算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来培养,使学生学会用估算的方法去观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引进计算器的新问题。

随着计算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逐步普及,在小学数学中引入计算器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代替机械性的计算,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理解数学、探索数学和应用数学上去。因此,可以考虑在适当的年级(如中、高年级)引入计算器,答应学生在验算、面积和体积计算以及统计数据等时使用,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正确率及学生的学习喜好。

(3)加强统计知识的新问题。

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大量信息需要我们去收集、整理、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统计的思想、方法在各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应该把这些思想、方法变成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自觉行动,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进行渗透、教学。因此,我们应该把统计知识分散在各年级教学,从一年级开始结合数的熟悉、计算、几何知识等内容教学。并且还要加强实际活动,提出一些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新问题,让学生寻找条件,收集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出有用的数据,选取合适的条件来解决这些新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喜好,又可以培养学生将实际新问题转化成数学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4)应用题改革的新问题

应用题在我国小学数学中是份量比较重的一个内容,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它的改革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我国的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还是有其独到的功能,但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新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可以借鉴一些“解决新问题”的思想,从培养学生解题策略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应用题的教学更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喜好,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新问题转化为数学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段新问题

数学概念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矛盾和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经历多种水平或阶段的渐近过程。因此布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各部分内容的分量、难易的程度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划分阶段。如,分数的概念比较难建立,需要在不同层次上有适当的重复。目前教材一般都是分两段编排:先初步熟悉,再系统教学。这种编排比较符合数学的逻辑顺序,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不仅使学生看到了数的扩展,而且把握起来也比一开始就学轻易。但不足的是由于分段较少,两段内容的差异较大,且相距的时间较长,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分数教学的分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在探究时,一方面要注重各阶段应有不同的重点,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防止把知识分得过细,或出现不必要的重复。这一原则不但适用于分数,也适用于其他的内容。

3.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关系新问题

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教材应不应该体现教学过程?从目前我国的师资水平考虑还是应该有所体现。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又可以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虽然这样编排可能显得比较死板,但对教师把握教学要求还是有帮助的,同时也不限制好教师的正常发挥。因此,在考虑教材的编排时,要认真探究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

4.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和配合新问题

数学作为工具性学科,一方面要注重适应别的学科的需要,如,学习常识、地理需要用到一些计量,数学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尽量提前布置。另一方面,数学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基础。如,应用题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因此在布置应用题时,除了要考虑应用题本身的系统和难易外,还要考虑到语文学习的进度,要在语文课给学生打下初步的识字、阅读基础之后,再布置应用题。

小学教材篇2

一、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简单回顾

教材结构新问题可以说从有教材时就提出了。人们对教材结构的探究是随着教材的发展不断深入的。早期的小学算术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成人学习算术的顺序,采取直线前进的编排方式。后来人们逐渐熟悉到,按照成人的学习顺序编排教材,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和儿童的年龄阶段相适应,于是就出现了圆周式(或称螺旋式)的编排方式。

随着学习心理学探究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推动了小学数学教材的变革。20世纪初,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喜好出发,课程应该心理化。随后有人倡导“单元教学”,即把算术内容分别组织在各个生活单元之内。这种教育和心理相结合的编排,比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对以后的小学教育改革有很大影响,但不足的是不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算术知识。以后,有人提出“程序教学”的思想,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进度。这种思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对以后的学习过程的探究也有很大启示。但由于学生的差异很大,因而程序教学不能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写也比较繁琐。

针对上述教材改革的经验和教训,60年代兴起了教育现代化运动(简称:新数运动),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要注重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材改为主要按数学的逻辑顺序来编排。由于这种编排过多地强调了数学的逻辑顺序,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新数运动”后,各国都在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80年代后期,各国都相继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方案。这些方案不是对“新数运动”的简单否定,而是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努力克服以往的缺点,使之更适合儿童学习的特征。

二、教材结构内涵的探究

什么是教材结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熟悉,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材结构要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按他的说法,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认为: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轻易理解;懂得基本原理、观念有助于长期记忆,就是在部分知识遗忘的时候,也能得以重新构建起来;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练习迁移”的大道;领会结构能够缩小“高级”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他的这些观点的主要意思就是,学生懂得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可以理解和把握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并能够促进迁移。基于以上观点,他提出了一个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这一思想不仅对当时“新数”教材有很大影响,就是在现在美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教材中仍有它的影响。

2.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和编写形式

叶立群先生认为“教材的结构指的是教材有哪几部分,哪几种形式组成的。”另外,王策三先生在《教学论稿》谈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结构时,认为教科书一般由目录、本文、作业、图表和附录构成,这种观点侧重于教材的编写体例。

3.从学科内容和儿童年龄特征两方面综合构建教材

周玉仁先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谈到教材体系和结构时,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是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熟悉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再如,曹飞羽先生认为“一个学科的教材结构必须是能反映这个学科的各要素、各成份(包括知识、技能、智能、思想观点等)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形式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认知的方法,便于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教材结构的这几种观点中,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因为它既考虑了学科知识本身的联系,又考虑了学科知识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假如一个教材结构把这些新问题都处理得很好,就可以使学生比较轻易地形成一个学科知识的认知结构。

三、建立合理教材结构的几点熟悉

从前面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变革的中心新问题,都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数学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对于这个新问题,笔者想谈几点学习心得。

1.应认真探究每部分知识的特征,以及它对培养能力的功能

数学知识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对某些能力培养的优势,只有对此有比较明确的熟悉和理解,才能较好地发挥它们的功能。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还需要认真总结提炼,把经验性的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此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

2.应深入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

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有共性,这从大多数国家编写的教材就能反映出来。但是每个国家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征,所以每个国家的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性。因此我们在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时,不能总是引用外国心理学家的理论。这是因为任何探究都是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的,人的熟悉也因此受到制约。学生年龄特征和熟悉规律在总体上是由低向高发展的。但在具体年龄段的划分上有很大的差异。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学生的年龄特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具体情况进行探究,按照我国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来编写数学教材。否则,老走别人的老路,就不可能编出有中国特色的教材。

3.要精心 设计教材结构

教材结构的建立必须经过大量探究,认真策划,教材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精心设计。教材和一般的书不同,它的每一部分都应该经得起反复推敲。否则,教材就会显得深一脚浅一脚,这个矛盾不解决很难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

4.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个合理的教材结构,其知识间纵横联系必然是比较紧密的,搭配是合理的。假如不能做到这一点,教材结构就不太合理。如义务教材在纵横联系方面就有不足。第三册教材基本上是表内乘、除法,加减法和其他内容很少,而第四册教材基本上是加减法。这种搭配就不能说合理。学生在一学期接触的总是类似的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不利。

四、我国教材的结构及其特征

要探究教材结构,除了探究外国的教材外,还应对本国的教材有所熟悉,下面介绍一下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及特征。

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数和计算、量的计量、几何、代数、统计知识等几部分知识。

1.数的熟悉

数的熟悉小学阶段主要教学整数、分数、小数及其相关的一些知识。在整数方面根据我国的计数特征和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分五个阶段:“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分数、小数各分两段:先初步熟悉,再系统教学。初步熟悉一般布置在三年级,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整数基础时教学,并且先教学分数再教学小数。系统学习一般布置在四、五年级,先教学小数,再教学分数。这主要是考虑到,分数的书写形式和运算法则跟整数都不一样,并且需要有整除的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小数和整数都是十进制,小数的写法和运算法则和整数的基本相同,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易,因此先教学分数后教学小数。由于前面已经布置了分数的初步熟悉,为小数的教学作好了预备,所以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又不违反数学的逻辑顺序。

2.计算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计算的编排是配合着数的熟悉进行的,数的熟悉每扩展一次,就配合有相应的计算。例如,整数的熟悉分为五段,每一段都布置有计算的相关内容。在“20以内”学习一位数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在“100以内”重点学习两位数加减法,在“万以内”重点学习三、四位数的加、减法和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在“亿以内”,重点学习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简便算法。在“亿以上”,重点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等。

计算内容的编排有这样几个特征。

(1)加强算理的教学。通过操作直观加强算理教学,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三位数时,一方面从已学的口算引入,帮助理解笔算除法的过程,另一方面结合直观,说明每次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

(2)注重各种计算方法的适当配合。小学数学主要教学:口算、笔算、珠算、估算、简算几种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是密切联系着的,具有相辅相成的功能。其中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也是学习估算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因此把一般它布置在每种运算教学的开始,在此基础上教学笔算。把握一定的笔算之后,又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珠算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位、相同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的理解,一般把它布置在加、减法笔算之前。估算布置在笔算之后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检验笔算的能力。同时在估算时,又要用到一些口算,又有助于提高口算能力。简便算法对一般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来说,属于非凡情况,需要根据某些运算定律采取非凡的计算方法。简便运算需要一定的口算和笔算基础,因此放在每种运算最后教学。教材就是根据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合理地加以布置,使其相互配合。

3.量和计量

小学数学中量和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计量单位比较抽象,而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熟悉比较贫乏。因此,这方面的内容采取分散编排的原则。

(1)由具体到抽象编排。在上面的几种计量单位中,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比较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把握起来比较轻易,所以先进行教学。而时间单位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用比较形象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且进率又是60进制。所以后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积累了一些量和计量的学习经验基础上来学习,这样编排比较符合儿童的学习特征。

(2)注重和认数、计算和几何知识的配合。由于学习计量知识需要有数和形的知识作基础,因此编排时,教材注重和相关知识的配合。如,米和厘米布置在100以内数的循环圈内,毫米、分米、千米布置在万以内数的循环圈内。而面积、体积单位和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联系紧密,所以布置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

4.几何知识

几何知识从一年级起有计划地分散在各册教学,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步熟悉。这一阶段,一方面出现一些常见的几何形体,把它们作为教具帮助学生认数和理解计算法则。另一方面教学一些几何形体的初步熟悉,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形、圆柱、球。通过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熟悉这些图形的特征,并能够区分它们。

(2)平面图形特征的熟悉。这一阶段,是在前面初步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图形的特征,并教学相应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如,长方形、正方形的熟悉,一年级已初步熟悉,到这一阶段,就要进一步熟悉它们的特征:它们都有四条边,都是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都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并教学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3)立体图形的熟悉。这一阶段主要教学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和相应的表面积、体积计算。

5.代数知识

小学数学的代数知识一般都是在算术知识基本结束,在比、比例知识之前进行代数初步知识的教学。分三个阶段。

(1)渗透孕伏阶段。从一年级开始通过布置一些用括号或其他符号表示数的练习,如,出现3+=9,16-=8,6×()=30等算式。这里的和()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数。这种练习形式多次重复出现后,学生对用符号表示数就比较轻易理解了。

(2)用字母表示数阶段。这一阶段先结合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使学生心得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比较简明的优越性。然后再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使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功能。

(3)简易方程阶段。这一阶段先结合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出现求未知数x,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简单应用题。在此基础上再正式教学简易方程。

6.统计知识

统计知识教材是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编排,并注重和计算、应用题的联系。为了加强对统计思想和方法的熟悉,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新问题的能力,义务教材在编排上,做了两点改革。

(1)把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思想方法进行介绍,不再作为一种应用题。

(2)统计初步知识分散编排。在低年级渗透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中年级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高年级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表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较复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五、对教材内容及其结构进一步的探究和思索

虽然我们的教材改革取得到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材中已有一些内容和方法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材结构应贴近时代要求。在教材结构方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新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

教材结构体现时代特征的新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国力竞争的增强,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应该对此作出及时的反映,小学数学教材结构应反映出时代特征。

(1)估算新问题。

随着先进而简单的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社会生活对笔算技能的要求降低了。同时由于需要处理大量的、变化的信息,对口算、估算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但是目前我们的教材,估算仅作为选学内容,且呈现的形式比较单调,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完整意图。因此,要加强估算,应首先把它作为正式的必学的内容确定下来,并且渗透到各个年级。不仅有计算的内容要布置相应的估算,而且还要配合几何、量的计量、应用题等内容进行。要把估算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来培养,使学生学会用估算的方法去观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引进计算器的新问题。

随着计算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逐步普及,在小学数学中引入计算器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代替机械性的计算,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理解数学、探索数学和应用数学上去。因此,可以考虑在适当的年级(如中、高年级)引入计算器,答应学生在验算、面积和体积计算以及统计数据等时使用,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正确率及学生的学习喜好。

(3)加强统计知识的新问题。

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大量信息需要我们去收集、整理、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统计的思想、方法在各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应该把这些思想、方法变成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自觉行动,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进行渗透、教学。因此,我们应该把统计知识分散在各年级教学,从一年级开始结合数的熟悉、计算、几何知识等内容教学。并且还要加强实际活动,提出一些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新问题,让学生寻找条件,收集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出有用的数据,选取合适的条件来解决这些新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喜好,又可以培养学生将实际新问题转化成数学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4)应用题改革的新问题

应用题在我国小学数学中是份量比较重的一个内容,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它的改革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我国的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还是有其独到的功能,但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新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可以借鉴一些“解决新问题”的思想,从培养学生解题策略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应用题的教学更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喜好,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新问题转化为数学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段新问题

数学概念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矛盾和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经历多种水平或阶段的渐近过程。因此布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各部分内容的分量、难易的程度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划分阶段。如,分数的概念比较难建立,需要在不同层次上有适当的重复。目前教材一般都是分两段编排:先初步熟悉,再系统教学。这种编排比较符合数学的逻辑顺序,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不仅使学生看到了数的扩展,而且把握起来也比一开始就学轻易。但不足的是由于分段较少,两段内容的差异较大,且相距的时间较长,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分数教学的分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在探究时,一方面要注重各阶段应有不同的重点,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防止把知识分得过细,或出现不必要的重复。这一原则不但适用于分数,也适用于其他的内容。

3.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关系新问题

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教材应不应该体现教学过程?从目前我国的师资水平考虑还是应该有所体现。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又可以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虽然这样编排可能显得比较死板,但对教师把握教学要求还是有帮助的,同时也不限制好教师的正常发挥。因此,在考虑教材的编排时,要认真探究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

4.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和配合新问题

数学作为工具性学科,一方面要注重适应别的学科的需要,如,学习常识、地理需要用到一些计量,数学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尽量提前布置。另一方面,数学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基础。如,应用题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因此在布置应用题时,除了要考虑应用题本身的系统和难易外,还要考虑到语文学习的进度,要在语文课给学生打下初步的识字、阅读基础之后,再布置应用题。

小学教材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09-001

一、抓住《课标》核心,全盘把握教材

《课标》给小学科学课作了明确定性:“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材是这一目标的具体落实,是我们老师进行教学的具体凭据,是学生科学素养养成的中间桥梁。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着这一目标达成,也是我们教学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

1.首先全面地了解教材

对照《标准》的内容目标,找到每册教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理清每一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还要根据《课标》的目标核心,将其重新定位。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重新排序,根据学习的进度对教材进行有机的再调整,从“大教材”角度去把握,同时避免内容的重复或遗漏。例如:在调整教材时发现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内容,新《课标》中涉及得很少。所以,在六年级的有关日食和月食的内容,把它放在有关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资料搜集中,尽可能弱化它,同时补充实践和探究的内容,增加学生亲历实践活动。也可把日食和月食作为有关月球运动内容的延伸,再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

2.其次把科学素养的提高落实到每个单元

将“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的培养目标落实到每个单元。苏科版《自然》教材是从知识结构的逻辑出发编排单元的,要将课程标准的这一根本目标落实在每一个单元,贯穿与整个教材中。就是在探索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中,更好地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教材的第九册“热”单元,在原有的基础上,在“方法”和“过程”中,加入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设计、进行交流讨论、汇报结果。将验证性的实验设法转变成探索性的,提供给学生关于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提高学生探索的可操作性。在探索保温瓶的原理中,渗透不同的材料保温性能不同的内容。并在个人独立探究过程中,注意与人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注意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够利用科学解决生活中关于隔热或热传递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隔热和传递是相对的,随材料的发展而发展,关注与热有关的材料,从而提升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根据《课标》内容,放胆调整教材

《课标》的内容标准大多是知识、情感和能力目标的具体化,是指导具体教学的航标。真正落实在教学的操作方式方法上,途径很多,教材表现的学习内容上也各不相同。但是,我们总可以找到一种最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内容形式去达到自己的课程目标,或者使其得到强化和完善。因此,丰富自己为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素材取材范围,放胆调整内容进行教学,应是现在教师必备的素质。

调整学生的学习素材。自打破一种版本的格局以来,全国各地的不同版本教材如雨后春笋。从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思路看,有的从学生的生活逻辑出发设定单元,有的从知识的逻辑角度编排单元,有的从过程技能切入组织单元。不管从那个角度设定单元编写教材,都有自己的优劣所在。所以,拥有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教材,丰富自己的选材范围十分必要。笔者以为,丰富的教材资源,可以在同一个领域拓宽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的试用范围,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适应多种类型学生学习,更容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热辐射的实验,以前我们一直要借助太阳才能完成。用黑白不同颜色的瓶子,放在太阳下晒,看谁温度升得高,效果有,但是时间要很长,也比较受天气的限制。另外一种用两片铝制的金属片,弯成半圆形,放在蜡烛火焰的旁边,相同的距离,相同的时间,看谁的温度高,也同样解决了这一问题。两种方法殊途同归。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满足不同的上课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三、依托三维目标,积极拓展教材

科学素养的形成、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个系统的、不可分割的、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可以根据每课内容,在整个科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使教学目标有侧重地加以实现。因为较短的一节课不可能较完美体现所有目标,我们要做到既有突出又有兼顾。因此,教学时,我们要注意在教材调整中拓展和延伸。

例如:温度计使用,通过知识传授和动手练习,最终形成技能。这技能对以后学生的科学探索影响深远。但是在新的《科学》教材中,有关这方面的方法指导以及有关知识的传授几乎没有,我们往往也会按照教材的方式去上,结果科学探究成功了,技能训练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势必影响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所以,像这样的技能训练、知识的讲解需要老师对教材环节拓展,使技能训练一步一步进行,不能怕浪费时间,力争达到人人过关。

小学教材篇4

让品德融入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生活是学习的源泉,是一个人道德品质萌芽的土壤,是道德品质开花的园地。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品德教学生活化,并取得一定成效。

新课程的教材主要以图为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新展现内容的。图片截取的是儿童生活中的小浪花,是某个生活场景的定格,但不是静态的。每个事件都有发生的不同过程,不同问题。那么,教师就不能把它上成看图说图,就事论事。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如在教学《我长大了》这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让学生把课前已经收集的有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乐事、趣事,在课堂上进行集体交流,让照片、小物品等伴随着趣事、乐事让学生找回快乐的时光,并分三个方面来再次感受成长的乐趣,增进学生之间的亲切感。由于我的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品德课堂是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单单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难以让学生认识并形成有成效的意识和行为。因此,品德教学要立足课堂,抓好课外教育阵地,延伸课外,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养成的习惯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品德教课有实效。

总而言之,生活中的学生是一颗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催活的苞芽。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品德教育“渗入生活,融入活动”,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品德教育真正内化在他们心灵里。

小学教材篇5

                     小学录像作文教材浅议                             冉正方            一、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所规定的目标是;“会写简短的记叙文和常用的应用文,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角常用的标点符号.”大纲还指出,作文就是让学生把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其教学实质要求学生通过对自己丰富生活经历的描写来达到培养顺利表达的能力.我们的录像教材就是遵循大纲要求和现行五年制语文教材的训练内容来确定的教学目标.在几年的录像作文教学实验中,我们着重从宏观上把握小学作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始终贯穿着“感知一思考一表达”这一主线,并将录像作文教学的“看,说,写、议”四个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构思来看待,因此,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目标要求摄制教学录像片。三年级重点突出形象教材的景物和细节,学生依据录像素材进行仿写.如我们教学《壁虎》这篇习作例文之后,就将小白兔按从整体到部分和将小花猫按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录制下来,并且把两种动物比较明显的特点,用特写镜头和长镜头表现.四年级着力以画面表现意境。如在《登山插红旗)的录像教材的制作中,就是通过描写山势的险峻和学生精神风貌的音画来表现一个紧凑的文思: “山陡、路窄、荆棘丛生。在通往顶峰的山路上有一尊巨大的岩石阻碍其间,几个同学正拾成  人梯向上攀登。”五年级则注重运用形象教材组合排列方式表  达教学的不同结构,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作文的布局方式,如学生观察(渡船,的录像资料后,很快就明确了编者韵意图,也就是布局谋篇的方式:从景(渡口的秀丽景色)到物(鄂西山区特有的龙尾船)再到人(船夫),从人物的外表(外貌)到内心世界(人物的心理活动)等。     由于我们制作的录像教材教学目标明晰,因此,作文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实践目标,实践居认知的源泉严格说来没有实践的教学是不完整的,虽然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一个封闭的时空环境,但是许多教育的有识之士是在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大自然串富的实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接触实际,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所以我们的电教实验设计也是在力图创设一个间接感知的翠学环境。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直接感知,我们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活动。如《填花坛》、《祭扫烈士墓》,《游连珠塔》、《野炊》等录像资料片断中都是同学们自己参与的实践活动拍摄下来,在作文课上播放,同学们在录像教材中看到自己的活动情境。尤为高兴,因此观察起来特别仔细、认真,写起作文来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当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直接感知后,就要让学生逐步向间接感知过渡。如《春天来了》、(赏心亭》、《清江姊妹桥》、《渡船》等录像资料中,就没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而是根据教材所规定的训练内容,按照拍摄脚本进行摄制编辑后,再纳入课堂让学生进行间接感知,最后形成一个完整蛔课堂感知模式.实践证明:以大量的形象素材,展示同学们已经熟悉的生活事件,能够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和共鸣,使同学们通过音像教材去获得与其生活经验相宜的无穷的联想和回忆。情感目标没有情感的作品是死亡的艺术,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发许多学生的作文存在着平淡、生硬的通病,整篇文章由于缺情感内在的联系,而导致主题不鲜明.因此,我们在录像作教学实验中,注重了作文的情知对流效应,常常用一些特殊摄制技巧,通过渲染和烘托视听因素,在感受录像教材所具的内在的教育思想中,使他们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摄《登山插红旗》的录像教材中,我们采用同期录像的方式,进发的军号、相互求援的喧闹和登上顶峰插上红旗的欢呼录制其中,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和理解录像素材,从中受“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的情绪体验。         在拍摄《渡船》的录像资料时,我们将青山绿水的秀美及船夫的劳动美平行交织在同一个画面上,采用大景深的镜头:(远景)——两岸峻秀的青山,蓝天,(中景)——一弯绿的河水和河岸雪白的鹅卵石,(推进)——鄂西山区特有龙尾船和一群赶集归来的土家少女:(特写)——水中船的影和插入水中的粗壮的船篙, (摇起)——身如弯弓般用力撑船的青年船夫。在整个欢快恬静的意境中着力表达了舶的力与美,使整个录像素材中劳动创造美的主题更加鲜明 。        四、美学目标        俄国艺术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情趣以及审美的价值规念,这实质仍然是教育目标要求的内那些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波光粼粼的河面、如烟似雾,使学生在耳闻目睹之中就达到了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如我们拍摄《春天来了》的录像资料正准备收镜时,突然看见一高悬蓝天的高压电线上停歇着的无数只黑色春燕,一瞬时的感受和创作的冲动使我们很自然地将其拍摄下来,并剪辑在整片中的结尾,画面从满目的花红柳绿突然转到一片蓝天以及横贯其间的四五根线条和无数黑色小不点,与此同时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渐起,结果,四、五两个年级的学生充分感知后无一例外地都描绘到这个画面,而且许多描述简洁而富有诗意,如“黑色的燕子象五线谱上的音符,正在谱写一首春之曲.”又如“春天巳悄然来临,不信,你抬头看看,蓝天上谱写了春天的五线谱.”     这些教材一开始并不是站在审美的特定角度来设计的,也许是一种巧合,也许就是现代教育艺术更高境界的殊途同归。当我们在刻意追求视听教学的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就渐入形象艺术审美的佳境,获得了教学与美感的双丰收。          

小学教材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材;科学教学;问题;对策

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对小学生能否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正确的认识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已有科学学科的教材和教学等问题都需要有效地解决,从而促进小学科学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小学科学教材与教学现状分析

1.关于教材

现在小学科学教材在很多方面都没有体现出学科的特点,教材在选择和编排方面的科学性不强,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利于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科学课主要在于增加学生的科学知识,并且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但是在小学的科学教材中,教师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选择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材,很多教材不仅排版的质量比较差,而且其难易程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相符。教材的选择需要考虑学校所在的地区特色,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开展教学。

2.关于教学

现在小学在开展科学课的时候都没有系统的规范,很多科学课的教师并不是具体的专业人员,科学课知识作为一门副课在大多数的小学存在,班级里学生的数量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负担的学生人数较多,而且需要跨年级进行备课,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而且需要学校提供大量活动器材和实物材料,并且配备相应的教具和学具,这对科学课教师而言,他们要承担的任务更是重上加重。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关的教学设施欠缺,这些因素不利于教师将规定的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二、有关小学科学教材与教学现状问题的对策探讨

1.通过不断研究编写科学教材

现在很多小学运用的科学教材都是结论性知识偏多的版本,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有很大的理解难度,纯粹知识的学习是违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需求编写更加有针对性的教材,在呈现知识的同时可以配置一些插图,这样形象化的编排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在上课之前还可以自制一些科学的教具,将科学的内容以实验的形式来进行,这样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一些抽象知识的理解。

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科学教师的成长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很容易产生困惑,再加上有些小学缺少教学资源来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因此积极地参加不同形式的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科学教师通过培训可以充分学习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并且可以提出自己在科学课堂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和讨论,这些问题可以得到更多的解决方案。

3.学校要重视科学课

学校要改变对科学课的态度,在科学课教师的配置方面,不能把其他学科的教师安排在科学课中,因为科学课需要专业的教师来开展,而且学校应该注重科学教师提出的意见,投入资金来购买必要的教学设备,积极支持各种形式的科学活动,这样的科学课才能够达到新课程规定的要求,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综上所述,教师的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其专业素质的影响,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有不断学习的科学态度。仅仅靠有限的教学经验是不够的,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还要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及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孟令红.影响小学科学学力因素的中日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05).

小学教材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因材施教;数学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同班学生在年龄和基础知识方面的差异不大,但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又存在着个性差异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因材施教,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多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让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潜力。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认真的实践,笔者总结了一些成效不错的教学经验,简单说就是在三个方面做到因材施教,具体如下。

一、口算训练

计算不仅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中学以及以后的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基础。无论是计算题、应用题还是几何题都离不开计算。而计算的基础是以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这两项基本口算内容为主的。为了使学生的口算做到准确、迅速,我不仅教给学生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还采取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的口算兴趣。比如,用开火车的形式比一比哪组口算的速度快,大家同做一组题,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以上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口算能力,这时我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每分钟优生不低于35题,中等生不低于25题,较差的学生不低于18题,对练习认真、方法灵活,达到教学要求的学生及时奖励。这种训练提高了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四则运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为此,不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我都基本做到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备课时以中等生水平来考虑教法或学法;上课时难度大的问题提问优生,较简单的问题提问中差生;布置作业时,把学生分为A、B两大组。基础题A、B两组都做,发散性的题和变式题A组同学做,B组的同学争取做,个别差生基本题中稍难的题也可以不做,力争把会做的题做正确。学生做课堂作业时,尽量巡查差生,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弄清似懂非懂的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和布置作业时因材施教,能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单元、期中、期末复习

每个单元结束或期中、期末都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复习中如果只是让学生重复做练习,教师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讲解,很难得不到良好的效果,我在复习中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因材施教,进行复习。

第一,对所学的基础题进行系统复习,然后再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及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等练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农夫果园栽橘树200棵作为“花心”,学生补充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作为“花瓣”,比比看谁的花开得美,开得大。学生对这项竞赛活动很感兴趣,他们个个开动脑筋,补充出不同形式的多道应用题。与此同时,教师及时地给予他们鼓励和表扬,由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第二,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分类指导。对教材内容掌握较好的同学,出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题让他们到室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解答。这样,同学之间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即使课堂上发言缺乏逻辑性的同学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知识掌握较差的同学,集中在教室里由老师集体讲解或个别辅导,这样做使这部分学生思维比平时听讲更集中,效果也更好。

总之,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从他们之间的差异出发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因材施教需要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只有在这样才能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静波.论小学数学教学的因材施教[J].祖国(教育版),2014(06): 95―96.

[2]孙桂萍.浅谈小学数学教育如何因材施教[J].好家长,2014(29).

小学教材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素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98-02

小学数学新课标增加了新要求,很多老师不以为然,更感到无抓手、无合力、无动力、无目标、无压力。下面结合“教学素材”这个抓手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与做法:

一、用好主题图素材,多角度地提出问题

主题图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贴近生活,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前段时间听取了一节由年轻教师执教的公开课,对主题图如何处理引发了一场争论与思考。事情是这样的:老师在开课伊始就利用大屏幕出示一年级下册第8页《20以内退位减法》的主题图,并提问:“在图上你发现了什么?”这下可热闹了:我发现了有同学踢球、我发现了有同学在观看、我发现了有同学在玩套圈游戏、我发现有奖品,在广场我看见过这个游戏、我发现只有一个同学戴帽子、小华套中了12个、小雪套中了7个、我发现有小树,是绿色的、我发现男同学多些、我发现他们是在草地上玩……时间在热闹中过去了四五分钟,可还是有很多小手高高举起,教师也没多少经验来应对。在课后组织的议课活动中,很多教师就提出我们应该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主题图,在明确的要求下提出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开展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教学,数学课不能上成说话课。看着这位年轻的数学老师,想到我们日常的数学课堂,尤其是高年级课堂的沉闷,笔者思考:小学每节课时长都是四十分钟,对这么小的学生来说其实是一段比较长的时段,而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甚至能达到口算的水平,作为教师,我们就一定要按照不成文的“规范”来开展每一节数学课?在学科整合的背景下是否可以更开放地利用主题图来组织教学、生成资源?假如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对主题图进行有序观察,积极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或问题,让学生想说、敢说、能说、会说。坚持几年,我们的学生将一定会有别样的精彩!

二、用好操作结果素材,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现在的课堂出现了较多的操作活动,学生动手操作也越来越受到老师的重视,但从教学组织、教学效果来看,有些操作只是流于形式,仅停留在操作层面,对其中生成的资源缺乏足够地追问与思考,从而缺少思维深度。动手更要动脑,我们要对动手的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操作步骤得出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想法。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首先宣布今天我们要研究一种天下最美、最特殊的图形,就是它,多媒体出示一组组美丽的圆形图片让学生欣赏。它美、它特殊又在哪里呢?

1、操作:分发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多次。

2、观察:在展开的圆形纸片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并进行文字记录。

3、交流:

生1:圆纸片上有折痕。

生2:圆形纸片上有很多条折痕。

生3: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

生4: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

生5:反复折无数次都能重合。

生6:这些折痕我量了一下长度都相等。

生7:每一条折痕都可以分成两条线段,还相等(你是怎样发现的?能不能演示给大家看一看?你们都同意吗?)……

4、看书自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我们刚才的一些发现和想法书中是怎样说的?

5、整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6、画圆:拿出圆规自由画圆并思考:怎样才能画好圆?圆的大小与位置各由哪个因素决定?

7、追问:为什么说圆是最美、最特殊的图形?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为什么?学生的思维一整节课都处于兴奋状态中,人人都在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师自我感觉良好,至今仍印象深刻。

三、用好知识链素材,在触类旁通中提出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铺路搭桥”式的引导,生成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运用猜想、类比、验证的方法就能有效地实现知识间的迁移。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而且能将数学知识有机串联,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时,笔者是通过四个填空题的完成去新知教学的:

在个人尝试、集体努力下完成后,提问:观察这四道题,你有没有什么想法?如果有,先与同位小声交流一下看能不能得到支持,如果意见成熟了,可以举手等待发言。在交流中,问题很快就集中在“比很可能也有一个这样的性质”的焦点上,教师不急于表态,而是追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想?你能举例证明吗?如果有这样的性质,用文字怎样描述?”通过这三个有层次的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学生能比较熟练地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四、用好生成性素材,在比较分析中提出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注意收集他们的信息,个性的错误课后或当堂处理,共性错误及时作为生成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例如,笔者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将新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生尝试计算:

第二阶段:分类处理。面对四种答案,笔者同样没有予以表态,只是要求答案是第四种结果的同学用画图或折纸的办法来证明你的答案(这部分学生已经能计算,但不一定掌握了算理,通过证明会更准确地理解,同时还将利用他们的成果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资源);答案是等于0.75的同学将算式中的一个加数改成三分之一,继续试算,如果发现问题,就及时听老师安排(这部分学生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按小数的加法法则计算,但改成三分之一后,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而无法计算,让他们明白前面的方法只适用于少数题,不是最佳办法而及早回头跟班上课);答案是第一种和第三种的同学请计算:4米+0.3千克=?,(还真有一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4.3,在同学友善的笑声中我提问:该带单位吧?你说带什么单位好?他只好回答:我太急了,加不了,因为“单位不同”。好,关键词出现了,笔者记在黑板上。继续提问:刚才你们是怎么算这题的?了解完,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的同学也回来了。)

第三阶段:在估算中发现错误。观察一下这两个加数,你认为等于三分之一对吗?为什么?

第四阶段:探求计算方法。大家都知道单位不同加不了,那么这两个分数单位相同吗?各是多少?能不能利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方法转化为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小学教材篇9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是确保高效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所以,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层次。比如,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即:A层属于优等生,B层属于中等生,C层属于学困生。

其次,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目标的分层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目标后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这对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层次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例如,在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时,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成了下面几个层次,即:

C层:识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数,识记2、5、3的倍数特征。

B层:在C层的基础上,能够自主地总结出2、5、3倍数的特征。

A层:在B层的基础上,自主经历2、5、3倍数的探究过程,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出2、5、3的倍数,学会灵活应用归纳总结法。

三个层次的难度逐一增加,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体会到成功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之情。

再次,对教学方法进行分层。还以教学《2、5、3的倍数的特征》为例,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分层:

C层:选择的是讲授法,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目标。

B层:选择的是小组教学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中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D层:选择的是自主教学法,组织学生对2、5、3的倍数进行分析,自主找出其特征,以掌握目标。

不同的教学方法的选择,给学生搭建不同的学习平台,目的就是要在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同时,确保课程价值最大化实现。

最后,我们还要对课后练习、课堂评价等环境进行分层,在此不再进行详细介绍。但是,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因材施教的作用,要借助分层教学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的发展。

小学教材篇10

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天生的才能与智力因素进行教育。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同。教师要抓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特别是在数学这种理性科目的教学课堂上,更要时刻注意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展开讨论,分析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

与其他科目相比,数学是一门理性非常强的科目,学习这门科目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变通能力,这是学好数学要具备的基本的、天生的素养。

二、科学分组,有效教学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于学生的优势能力与弱势能力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将学生科学地分组。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与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表现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优等生天生具备学习数学的天分,他们有良好的智力素质,对于数学的学习甚至达到了无师自通的程度,教师可以把这部分学生当成自己的助手,让他们辅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三、分类提问,分类布置作业,合理把握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知识的深浅程度以及知识重点对学生进行分类提问。例如:如果是一道比较具有难度的图形试题,对于关键的步骤、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由优等生来回答,也可以引导中等生参与其中,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对于学困生,教师要额外予以关怀,时刻关注他们的听课状态,并注意提醒和提问,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提问的问题不要有太大的难度,主要是针对概念性或者性质性的问题进行提问,课堂结束以后,教师要给不同等级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对于优等生,要布置一些比较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中等生,教师可以布置与考试水平相当的题目,以锻炼他们的解题能力与数学运算能力。

学困生,教师要在课后额外辅导,发现问题与弱点,针对他们的这些问题,布置作业,从基础做起,亦步亦趋地提高他们的数学 学习能力。

随机为您推荐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小学教材十篇,滥官污吏网   sitema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