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五代十国第一明君 立志30年平天下 他若不死何来弱宋强辽

发表于 2024-04-28 16:13:36 来源:滥官污吏网

五代十国第一明君 立志30年平天下 他若不死何来弱宋强辽


后周世宗

01

公元954年初,周太祖郭威驾崩,君立享年51岁。志年

同年二月二十六,平天郭荣登基,不死是何弱为后周世宗。

旧皇死,宋强新皇继,代国第明人们对改朝换代已习以为常。君立

这是志年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天下男儿以剑为犁,平天武力可以得到一切。不死中原有梁唐晋汉周先后涌现,何弱北方有蜀吴唐越闽楚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宋强而这场乱世更迭,代国第明统共才七十余年。

郭荣是后周的第二个皇帝,他的即位除了受到两声嘲笑、几下白眼以外,没有掀起任何风浪。

五代十国国祚极短,往往二世而亡,权臣执国命,兵士自封王,谁也没有义务去效忠一个皇二代。何况他这个皇位,在旁人看来根本没有名号。

中国古代讲究嫡庶有别,而郭荣只是个与先皇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养子,比“庶”还低上一等。

说到郭荣,读者也许会愣一下:不应该是柴荣吗?嗯,他从前是叫柴荣,可是自从他当了郭威义子以后(不知道为啥那会儿的军阀都喜欢收义子),他就不姓柴了,而且当时的史书和典籍都明明白白称“郭荣”,郭荣对生父柴守礼始终事以“元舅”之礼,说明他始终自认郭家子弟,从无改回原姓之举。

之所以在宋史、辽史、五代史等史书中称其为“柴荣”,无非是想抹黑其得位不正,给宋家天下找台阶下:你姓柴的能当皇帝,我姓赵的一样合法。

02


柴家是河北刑州一带的望族,到了柴守礼这一代家道中落,柴荣年幼时就去投奔了姑母柴氏。柴氏原是后唐李存勖的妃子,李存勖死后被遣归家,在旅店与郭威偶遇,遂结为连理。

当时的郭威只是一个小小的“马步军吏郭雀儿”,他家境一般,为人嗜赌好斗,谁也不会想到他后来会成为那个声名显赫的开国皇帝。

柴荣投奔郭家后,很小就开始帮着姑父处理家务、外出经商,做着茶货生意,常年往返江陵等地。柴氏膝下无子,郭威也喜爱这个侄儿,索性把他收为养子,从此改姓了郭,就叫郭荣。

947年,刘知远建立后汉,郭威一步步位极人臣,郭荣也跟着弃商从戎,当上了左监门卫大将军。

郭威其实是有亲儿子的,一个叫郭侗,一个叫郭信,不过都不是正室柴氏生的。即便如此,庶子也比养子亲,他日后之所以能越过亲子成为储君,多亏后汉隐帝刘承祐“帮忙”,刘承祐忌惮郭威拥兵自重,杀了他在开封的所有亲属,包括两个宝贝儿子,郭荣成了郭威唯一的亲属。

当然,郭荣是不会感谢隐帝的,他的三个儿子:宜哥、阿诚和小諴都死在了那里,除了宜哥外,那两个小儿子被杀时甚至还没有名字,是后来郭威称帝后再追封取的名。

郭威怒了,就是不反也给逼反了,他于950年起兵入京,杀死刘承祐。

这时突然闻报契丹南下,于是郭威率军北上抵御,途径澶州,军队兵变、黄袍加身,郭威返回汴梁,正式称帝,代汉立周。

历史何其相似,10年之后,后周大将赵匡胤也以抵御契丹之名北上,陈桥兵变,代周立宋。

难以想象,两次黄袍加身的剧变竟只相隔十年,而这十年里,养子郭荣以一己之力,将天地换了颜面。

郭威建立后周,郭荣身为他唯一的儿子,被加封晋王,也成为了毫无疑问的皇位唯一继承人。

立郭荣为嗣,郭威并非心甘情愿,但他的亲子都已死在了开封,他已年届五十,很难再有儿子了。如今虽贵为天子,却也是“无保户”孤寡老人;

而对郭荣来说,开封之殇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隐痛和遗憾,他虽因此得利,成为皇储,却也导致后来国无长君,被赵匡胤乘人之危。

03


郭威在位期间,重用文臣,崇尚节俭,一扫唐末以来五代积弊,改变了军人政权的丑恶形象,使后周在很短时间里就面目一新。可惜他也是个短命的,在位仅仅三年便病重驾崩。

临终之前,郭威留下遗命:“晋王荣可于柩前即位。”郭荣即位,是为后周世宗。

年富力强的周世宗郭荣,雄心勃勃,遵照养父的遗愿,立志干出一番大事业。

新皇上任三把火,郭荣一上位,就定下开源节流的国策,要求朝野上下跟着省吃俭用,杜绝奢靡攀比。

他带头节俭,与百官会餐时,指着满桌的酒菜对众人说:朕在宫中吃美味佳肴,深愧无功于民而坐享天禄,既然自己不能躬耕而食,那就只有亲冒矢石为民除害,还略可自安。

登基大典那日,郭荣一步步走上宝座,他目光敏锐,早瞥见下面的大臣个个垂头,面带懒散,丝毫没有新皇登基的恭敬与尊重。

嗯,他是一个养子。人们轻蔑地评判道,这周室天下,岂容一个异姓之子轻易夺去?完了,大周要完了!

众臣心中不服,脸上也就写满轻蔑。尤其是几个手握兵权的大将连行礼都行得草草,十分不敬。

郭荣很生气,可太祖新丧,朝中人心惶惶,不服者众多;战事未休,北汉、契丹、南唐均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郭荣只有先安抚人心,隐忍不发。

他依旧重用前朝老臣,虚心纳谏,将姿态摆到最低,甚至亲自向群臣征求治国之策。

当时后周的宰相名叫冯道,这老家伙可不简单,先后服侍过四朝十个皇帝,期间还向辽称过臣,一直都担任宰相一职,是有名的老油条不倒翁,专爱给皇帝“挑刺儿”。

果然,第一次上朝,郭荣这股热气腾腾的火就被冯道当空浇了盆冷水:陛下,先帝的后事还做不做呢?

郭荣一愣:当然要做啊!先皇视我为己出,连皇位都传给了我,做儿子的能不给爹办丧事吗?

冯道邪魅一笑:那您要按皇帝的礼仪安葬先帝吗?

郭荣气得差点没把杯子摔了:你丫不废话呢!皇帝不按皇帝礼节办,难道按布衣吗?

骂完后,郭荣就愣住了,的确,如果按皇帝礼仪办丧事,势必耗费奢靡,这与他想要施行的节俭国策是相悖的,谕旨已下,诏令天下节俭,皇家却先开奢侈风气,如何立信?可不这么干呢?那自己就成了不忠不孝之人,旁人自然要诟病他柴氏篡周。

这是第一次上朝,郭荣很下不来台。

他尴尬一笑,说:太祖死的时候,亲自握着朕的手说‘我不行了,你赶快替我修建陵墓,不要让灵柩留在宫中太久。陵墓务必从简,别去惊动,扰害百姓。陵墓前替我立一块石碑,上面刻几句话,就说我平生习惯于节俭,遗诏命令用纸衣瓦棺。’

(“及鼎驾之将升,命瓦棺而薄葬,勤俭之美,终始可称。”《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四》

郭荣继续说:朕也很想厚葬太祖,怎奈薄葬乃太祖遗命,我们都不好违背,是不是?

冯道的脸顿时绿了,但新皇帝说得太有道理他竟无法反驳。

最终,丧仪按照郭威的遗愿办得素朴庄重。

第一回合,郭荣完胜。

04


更大的挑战在后面。

即位不到十天,北汉就联合契丹大规模进攻后周。

北汉皇帝刘崇,乃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而郭威的皇位正是从后汉那里夺来的,刘知远死于郭威之手。刘崇身负国仇家恨,不惜认了“契丹叔叔”,也要铲平伪周政权,光复大汉正统。

(但事实上,后汉北汉都是沙陀族政权,何来复汉一说?你以为你改姓刘就是刘邦子孙了?)

郭威死讯传到北汉,刘崇切齿道:“郭雀儿,不能生啖尔肉,算尔幸运!”他认为推倒伪周的机会来了。

周显德元年二月,刘崇伙同契丹武定节度使杨衮所部三万余人,号称十万大军,直扑潞州(今山西长治)。

郭威刚刚去世,后周根基不稳,人心浮动,刘崇趁这个时候扑来,完全就是乘人之危,不把郭荣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郭荣觉得自己受到轻视,拍案而起,当即准备御驾亲征,老宰相冯道劝皇上三思后行,郭荣说:汉辽欺我新立,没把我放在眼里,今次必须让他们尝尝我的厉害!我要像泰山压顶一样压死这些杂碎!

冯道轻蔑道:不知陛下做得泰山否?

郭荣怒道:唐初,天下草寇蜂起,唐太宗亲征平叛,我为啥不行?

冯道又邪魅一笑:陛下得如太宗否?

言下之意,就是你怎么能跟李世民比?

郭荣气到爆炸,直接罢免他的相位,领兵出征。

05


这是决定后周生死的一战,他必须全力以赴。

五代几十年政权走马灯式的轮换,使军队到朝廷从将领军士到官吏大臣已经养成了墙头草的倒戈习惯,稍遇战争不利,马上就会出现遍地白旗的现象,此次面对有契丹撑腰的北汉强敌,许多大臣们已经腿肚子转筋在考虑后路了。

要立威,要稳定政权,要击退强敌,这一战,必须只胜无败,否则死无葬身之地。

郭荣的大军开进晋城时,将士将他的车辇团团围住,山呼万岁。他便从车上下来,与近前的将士一一握手致意,这一招阅兵的亲民手段做得十分漂亮,将士备受鼓舞。此地从此便被称为“下辇村”。

阅兵结束后,他率军兼程速进,在高平之南与北汉军遭遇,郭荣令李重进、白重赞为左翼,樊爱能、何徽为右翼,向训、史彦超领精骑居中,与敌军对峙,张永德领禁兵紧随郭荣。

一切准备停当,大战一触即发。

北汉契丹联军早早部署停当,周军却是奔袭之师,战役打响,周军旗开得胜,北汉一触即溃,退往巴公原。郭荣大喜,下令全军追击,大将张永德劝谏君上此时后续部队还未赶上,以少击多恐中埋伏。

但郭荣没有听这位沙场老将的劝说。他太渴望胜利了,大周也太需要一场巨大的胜利来鼓舞民心、稳定政权。

却不料北汉真的只是佯装败退,郭荣为了争一口气,不顾前方是否有陷阱,义无返顾地带头冲进了刘崇的包围圈。

巴公原的山坳里,忽然杀出来漫山遍野的敌军,郭荣愣住了,他的军队也开始动摇了。

交战没多久,左翼军几乎全体投降,右军樊爱能、何徽不战遁溃,剩下一千多步兵没了指挥,当场举起白旗。

左右翼的败降恐惧传遍全军,完蛋了,此刻还紧紧团结在郭荣身边的几万将士,心里凉了半截。中军也开始骚动后退。

06


情势危急,张永德建议赶紧撤军,护送皇帝突围回开封,再从长计议。郭荣斩钉截铁地拒绝了。

此刻如果灰溜溜地回京,无异于向那批瞧不起自己的老臣承认失败,本就动荡的朝局必然哗变,甚至可能会导致皇位不保。

张永德一愣:“陛下是忌惮都虞候趁乱夺位,还是忌惮微臣?”

都虞候,就是指禁军统帅李重进,此刻他正率领左翼尚未投降的残军浴血奋战。

郭荣哑口无言。是的,他忌惮。

李重进是太祖郭威的亲外甥,张永德是太祖的女婿,论起亲缘来,怎么都比自己这个先皇后的侄子更亲近些,何况李重进和张永德都是后周威名显赫的大将,战功无数,朝野上下无人不服,只因自己当了养子,太祖临终前逼着李重进行了君臣之礼,才得登基,焉敢说他二人没有觊觎之心?

何况此时,李重进在外围,三军全听他指挥,张永德在御前前,性命更是握在张永德的禁军手里,他能不防吗?若此刻撤军,回京路上再发生哗变,这大周就要易主了!

太祖的皇位是如何来的、后汉刘知远的帝位是如何来的,他全看在眼里。乱世之中,没有人会相信一次君臣之礼锁得住永远的君臣同心。

张永德看见了皇帝的犹豫与疑心,立刻下跪,肃然道:“臣为陛下鞍马,此生此世愿为陛下驱使,决不背弃!”

历史将会证明,张永德这位乱世驸马,在这权臣取旧主而立新朝为社会风气的五代,是何等忠肝义胆,他侍奉两朝六帝,功高盖主,始终忠于公义、忠于天下。

数十年后的北宋真宗年间,契丹大举南下,北宋第一次面临举国危机,这位年老体衰、弥留之际的老将军依旧披甲上阵,以一生的威名功望,再次阻挡异族铁骑,振作起汉家军人的铁血与傲骨,一生不愧“卫国公”之号。

08


强敌环嗣,喊杀声不断传来,郭荣握紧了张永德的手,眼含热泪。

他给予了张永德充分的信任,但仍旧没有听从撤退的劝谏。

知圣意已决,张永德再行军礼,昂然道:“臣下愿护卫君上,杀出一条血路,取刘贼首级!”

“好!”郭荣回身向外,对众将士道:“刘贼欺我新立,乘人之危。此乃大周存亡之刻,前有伏兵,后无援军,汝等可愿随朕杀敌,取贼子首级?”

“愿!”底下回应之人寥寥,不过几十余人,但这几十余人,个个凛然无惧,昂首挺胸。

郭荣带着不到五十骑的亲兵,径直冲向刘崇中军。

他们前进的速度很快,因为轻装简骑,因为人少。可是他们势如破竹。

山上观战的刘崇笑了,他饶有兴味地看着郭荣和他的亲兵像飞蛾扑火一般扑入自己的十万大军,很快湮没不见。

北汉军已经完美的把后周军包了个圆,而且士气高涨,居高临下,又有契丹人相助,已是不败之境,这郭荣要是此时趁机逃走,要斩草除根怕也不容易,可这傻缺竟然自己撞入怀中!那可别怪他刘崇不讲天理、赶尽杀绝了!

刘崇看着山下密密麻麻的全是自己人,不禁得意。可惜那年头没有望远镜,不能让刘崇仔细看清楚郭荣被五马分尸的场面!他回到熊皮宝座上,悠闲哼起了小曲。

就在这时,山下突然起了乱声,原来天降狂风,将北汉军吹得东歪西倒,站都站不直。刘崇被狂风迷了眼睛,等再定睛看时,郭荣已杀到了山脚!

郭荣此刻仿佛军神附体,如有神助,趁着狂风集合军队,带着他的五十骑人马向破竹之箭一般活生生劈开北汉中军。

刘崇这才有点慌了,赶紧让麾下大将刘继业去堵截郭荣。这个刘继业,就是传说中杨家将七郎八虎的父亲杨业,不过这会儿他被北汉赐了国姓刘。

刘继业被国人称为“无敌”,乃是北汉的王牌大将。他马上稳住军心,下令弓弩手就位,而这时狂风又起,弓弩射程大减,就算射出去也失了准头,他迅速放弃弓弩,下令左右翼向中军靠拢,缩小包围圈,企图用人海战术夹死郭荣。

刘继业的战术没有一点问题,问题是郭荣已经疯了。他身中数箭,血污满身,仍然以自己为轴心,将手下兵士拧成了利剑,连破刘继业七营,那位传说中的“金刀令公火山王”,也没能拦住他。

当郭荣披头散发野兽般冲进刘崇营帐的时候,方才还得意洋洋的刘崇头也不回地跑了,只来得及下令主帅张元徽策马迎敌。突然马倒,后周兵涌上将其斩杀。

郭荣杀红了眼,也不管后面有没有援军跟上来,提枪跃马对着刘崇就是一顿追,刘崇被吓破了胆,只顾逃跑根本无心还击。

主将阵亡,皇帝落跑,北汉军立刻乱成了一锅粥。刘继业绝不负他千年来的盛名,当此关头依然稳住了军心,保住北汉军不致逃散。

契丹虽与刘崇联军,在此役中却自始至终充当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契丹杨衮怒刘崇不听他按兵不动的劝告贸然行事,全军撤退。

郭荣一路玩命地追,刘崇一路玩命地逃,一直跑到一条山涧边,才缓了一口气,收集残兵布阵。郭荣本打算不废话直接干,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的大军压根儿没跟上来,身边的人还没有刘崇路上捡的残兵多。只好暂且隔着山涧对峙下来。

原来从战场上溃败的樊爱能、何徽率领溃军一路抢劫辎重,散布谣言,并且企图阻止后军刘词的前进。幸好刘词不听,率军前进,终于在黄昏时与前军会合,郭荣得到增援,发起猛攻,北汉军再度崩溃,数千人缴械投降,刘崇只带着百余人狼狈北逃。

此战大获全胜,史称高平之战。

09


凡是称得上战役的战争,都是一种生死对决,不但可能影响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的兴亡,甚至可能影响历史发展的方向、人类的命运。高平战役的规模并不大,但这次战役,却奠定了中原地区独霸的基础,传统的大一统观念,在极端混乱衰弱的谷底,开始复苏。几乎可将此战看作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由弱转强的开端。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战中跟随郭荣冲锋的五十骑中,有一位禁军护卫功不可没,是他最先在混乱中理清局势,找到后周大将张永德集结中军,两人各率精兵两千,突袭北汉右翼,左右夹击、以死拼杀,给郭荣突入主营创造了时机。

此人便是赵匡胤。

郭荣一路乘胜追击,逐刘崇至太原,把前来支援的五万契丹援军打穿。

但太原城高且坚,易守难攻,何况此时刘继业已率军回援,周军也疲累不堪,于是暂且放过刘崇,班师回朝。

北汉自此元气大伤,再无力南下,刘崇也在次年忧愤而亡。

在班师的途中,逃跑的何徽和樊爱能又跑了过来,像没事人一样谈天说笑。看到同样的军队同样的将领,在养父郭威手里是百胜之师,在自己麾下却是一盘散沙,郭荣痛心疾首,决定听从张永德进谏,严肃军法。

高平之战后,郭荣大刀阔斧整治军队,处决临阵逃脱的将领七十人,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下子处决这么多将领是十分危险的,郭荣依靠雷霆手段强行稳住政权,提升有功的赵匡胤、史彦超等人,整顿禁军,把文官安排进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这就是文人执掌兵权的开始。

这一切改革,都被身边的小将赵匡胤看在眼里,日后赵氏黄袍加身,也采取了同一套扬文抑武政策,成为两宋积贫积弱之肇源。

这一战,是决定后周存亡的关键一战。郭荣身先士卒,全胜而还,大大确立了威信,满朝文武再不敢轻视这个“异性之子”。

10


郭荣回朝后,宰相冯道年老病重,不久逝世。

一位新的宰相登上舞台,此人名叫王朴,是个地道的文人。

高平战后,柴荣重用文官,提拔了多位名士掌机要,这些文人大多主张文治为先,偏安一隅休养生息。而郭荣打了个漂亮胜仗,正是锐意进取的时候,文臣里却只有王朴主张用兵。

他向郭荣献上《平边策》,分析天下分崩离析,周边政权虎视眈眈,后周夺天下宜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即先对付后蜀,后将兵锋指向南唐,最后挥师北伐强敌契丹。君臣一拍即合。

蜀地有天险,自古以来要攻破都不是易事,赵匡胤主动请缨,大破蜀军,收复秦、风、成、阶四州。

打仗要花很多钱,而战乱之时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几乎是不可能的。为筹措军饷,郭荣大肆灭佛,还俗僧尼六万多人,大批僧尼回到农桑,将铜铸佛熔毁铸成铜钱流通,大大增加了国家人力财力。

但钱还是不够用,王朴给郭荣出了个招儿:去抢劫!

抢谁?当然是最富庶的南唐!

但钱不是那么好抢的。

一开始郭荣御驾亲征,后周军势如破竹,仅仅一个照面,南唐在淮河北岸的各个据点就瞬间沦陷,一直打到寿州城下,寿州守将刘仁瞻是个狠角色,他立刻联系上了前来增援的南唐神武统军刘彦贞,命他火速开上战舰攻击浮桥。

如果浮桥被毁,那么不熟悉水战的后周军就会变成曹操第二,区别是,南唐人不会给他们留下华容道。

只能暂且止战。

攻打南唐不那么容易,郭荣先后派出大将李谷、李重进、赵匡胤出战,三次御驾亲征,终于攻克寿州,灭唐军四万人。

周显德五年,郭荣的皇帝华盖终于来到金陵城下,南唐中主李璟俯首称臣,去掉“璟”上的王字,脱下龙袍改称国主。

郭荣受到李璟的降书及上贡的黄金布匹后,冷笑道:“南唐国库何在?”

“明日,待我们拿下金陵,南唐的国库就是众将士们的封赏!”郭荣对众将士道。

但第二天,他没有去打金陵,而是班师了。北方契丹虎视眈眈,多次企图趁京城开封空虚,趁火打劫。王朴在开封连书数道奏折请皇帝回銮,他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

11


王朴死了,他是突然病死的,那天他正在和前任宰相李谷聊天,大侃天下局势,正忧心忡忡地聊到契丹近些年的变本加厉,忽然眼前一黑,一头栽倒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郭荣大恸,以王钺叩地,多次痛哭。华夏动荡,汉室凋零,王朴与郭荣君臣都想要力挽狂澜,重塑盛世。无奈天不假年,壮志未竟而死。

王猛于他,犹如萧何之于刘邦、王猛之于苻坚,更是伯牙之于子期,流水知音,勠力同心。而今王朴死了,郭荣相当于痛失臂膀,岂能不哭?

送走了最重要的大臣,休整半年后,显德六年,郭荣率十万大军御驾亲征北伐契丹。“我必将夺回燕云十六州,驱逐胡虏,还我汉室河山!”

这是郭荣的雄心壮志,亦是王朴的。

此时的郭荣正站在人生的最巅峰,他登基仅仅六年,西败后蜀、三征南唐、北伐辽朝,无坚不摧,锋芒所指无不俯首称臣。

他初登基时,曾对当时任左谏议大夫的王朴说:“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他说,只要有三十年的时间,他必荡平天下,还这乱世一个清明未来。他做好了扫平天下、开创盛世的一切准备。

开拓天下的十年之期才刚过半,郭荣已将天下大半都踩在了脚下,统一指日可待。

他太强大了,强到曾经不可一世的契丹人在他面前不堪一击,这次出师,至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后,领兵水陆俱下,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晖以城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刘楚信以州降。五月,瀛州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

兵锋所指,所向披靡。

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郭荣连收三关三州,直接杀到幽州城下(今北京),而传说中骁勇善战的辽军合全国之力,竟然连阻挡郭荣行军速度都做不到。

自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以来,这块土地就一直漂泊在蛮族人手里,而今,它已毫无保留地裸露在郭荣眼前,只待幽州城破,取回失地如探囊取物。

当时的契丹辽朝,正是大名鼎鼎的“睡王”耶律述律当政之时,这位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只晓得晚上饮酒作乐,白日里呼呼大睡,与英明神武的郭荣完全没法比。辽朝内部晦暗,而后周则蓬勃发展,连天都在帮郭荣。

显德六年三月,郭荣纵马登上幽州城外一处山坡,“驻马高阜,以观六师”,他看见他的六军整姿待发,不日就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他看见沿途百姓额手称庆,杀鸡宰牛恭迎周室王师。

郭荣随口向一个百姓问道:“此地何名?”

“回陛下,故老相传,谓之病龙台。”

郭荣愕然,垂首不语,默默走下病龙台。

史载,当晚之后,他就突然高烧发病,随后卧床不起。

历次用兵,郭荣大都御驾亲征,自率亲骑,临阵督战,多次以少胜多、反败为胜。几乎百战百胜的赫赫战绩让他心神激越,意气风发,以为天下已唾手可得。

可是他的身体背叛了他,让他终于意识到,他也只是凡人,也会被打败。

事实上,在此次北伐之前,他的身体已出了问题,也许是长年累月的奔波征伐,也许是日日夜夜的殚精竭虑,他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了。

要做的事情还那么多,上天却偏偏不肯给他时间。

皇帝重病,大军只能撤退,在病榻之上,郭荣尤下诏后周军士向幽州城边的辽军发起了一次冲锋,阵斩辽人两千,唬得辽人分毫不敢追击。

回军路上,还出了个小插曲,手下的小兵捡到一个韦编袋子,里面是一块三尺来长的木板,上有“点检做天子”五字,而当时的殿前都点检正是张永德,郭荣心头顿时笼上疑云,在檀渊将这名他最得力的爱卿给免了职,解除兵权,只封了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文官虚衔。

然后,他把殿前都点检一职转任了赵匡胤。历史开了天大的玩笑。

12


以个人威望建立起来的强大王朝,一旦雄主不在了,很快就会分崩离析。五代几乎都是如此,郭荣深知这其中利害,他重病将死,储君年仅七岁,如何当得大任?谁能来护卫大周天下?

王朴已死,张永德被撤了,李重进外放了,契丹人现在很怂,可如果自己的死讯传开,他们还会继续怂吗?

死敌北汉依旧在虎视眈眈,南汉和吴越作壁上观,也没安好心,还有刚刚被打趴下的西蜀和南唐,他们会服气吗?

郭荣躺在病榻之上,吐出了他最后一口气。

弥留之际,他不禁想起了他的长子宜哥,那是个聪明机灵的孩子,像极了年少时的自己——他死在乾祐三年十一月,后汉隐帝的杀手冲进宅院时,他才八九岁啊。那次屠杀中,养父郭威全家被诛,郭荣失去了三个儿子,两个幼子甚至都还没有名字。

若是宜哥还活着,也该成年了吧?这大周天下,若有一个年长的皇子继承,他还担心什么?

显德六年六月十九日,这个被称为历史上最完美皇帝、五代第一明君的男人死了,他带着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遗憾,怀抱着荡平天下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年仅39岁。

他留下的未竟事业由皇长子宗训继承,是为后周恭帝,这一年,宗训年仅7岁,他的继母小符后也才27岁,幼儿弱母,托孤于赵匡胤。

历史再重演了一遍,北汉与契丹再度联军趁机南下,只是这一次,再没有一个神兵天将的世宗郭荣了,赵匡胤趁机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建宋。

周世宗英年早逝固然让人叹息,而他对于身后事的安排则让人惋惜。从中唐藩镇割据以后两百年,无才无威无恩信的二代,能单靠血缘就保住地位的,一例也没有。

郭宗训在当时局面下,没有一丝可能保住皇位。即使没有赵匡胤,郭威的女婿张永德、外甥李重进这些人,同样对皇位蠢蠢欲动,一样能取而代之。

或许历史应该感谢赵匡胤,他称帝后,袭占荆湖、攻灭后蜀、平定江南,继位的赵光义亦南征北战、灭亡北汉,形式上结束了自唐末黄巢之乱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一个中国古代最繁荣富庶的宋朝。

曾经睥睨天下的千古一帝死了,宋朝建立后,基本上就是按照后周搭好的这个架子在走。打破旧世界的是周,建立新世界的是宋。

宋的繁荣富庶令人向往,它的怯懦屈辱让人反思。

中国的历史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先来一个大胆创新的短命皇朝,紧接着就是一个继承性微创新的大帝国。

汉承秦制、唐继隋制、宋代周立,几乎每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都没有逃脱这个怪圈。自家基业白白便宜了外人,偏偏乘凉的后人还极其有名,以致自身声名不显。

赵家兄弟忙活了几十年后,终于完成了郭荣未竟之志。但赵家天下的一统,发展到后来却是积贫积弱、俯首称侄的一统。

郭荣若在,应该会比他们干得更好吧?

他曾与爱臣王朴一起立志,为君30年,齐家治国荡平天下,若上天肯给足他们君臣时间,必不负约。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一日路过功臣阁,见王朴画像,曾肃穆道:“此人若在,朕不得此袍著。”

郭荣若在,天下将会如何?

随机为您推荐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五代十国第一明君 立志30年平天下 他若不死何来弱宋强辽,滥官污吏网   sitema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