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地理过程类问题分析,高考猜题——过渡性区域,水平“褶皱”遇到纵向“断层”,会……考吗?!

发表于 2024-04-28 22:07:19 来源:滥官污吏网

地理过程类问题分析,高考猜题——过渡性区域,水平“褶皱”遇到纵向“断层”,会……考吗?!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褶皱地面辐射、地理渡性断层大气逆辐射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过程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2)热力环流的类问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题分题过变化、空气的析高水平运动、等压面的考猜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区域海陆风等)的水平形成过程。

(3)三圈环流的褶皱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地理渡性断层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过程高纬环流圈的类问形成过程等。

(4)常见的题分题过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气旋(或低压)、反气旋(或高压)、析高冷锋、暖锋、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旱灾、锋面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5)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7)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

(8)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

(9)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10)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2.人文地理部分

(1)聚落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聚落(如乡村、城市等)的形成过程及其差异。

(2)城市化的过程及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化过程。

(3)不同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工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过程。

(4)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化过程、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过程。

(5)区域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答题思路

解题步骤:第一步,确定区域位置;第二步,调用相关原理;第三步,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用地理语言叙述其过程。

答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

(2)因果性: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而且一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

(3)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一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用地理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

(4)精细化: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一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一写下来,切忌一个过程一句话就概括完毕。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言,不能把简单题写成小作文。

答题模板与典型分析

【模板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转化过程。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

【例题】(2014·北京卷)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北京晨报2019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解析】屋顶绿化被称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缓解大气浮尘,净化空气;保护建筑物顶部,延长屋顶建材使用寿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模板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例题】(2019·攀枝花市12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太阳高挂,不需要空调同样取得了纳凉的效果。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材料二 图1为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民居坐北朝南,房前一般为水泥或石子院坝,屋后种植林木;图2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1)民居屋前铺设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

【解析】(1)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升温快;林地比热容大,升温慢,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

【答案】(1)石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子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举一反三】(2019·厦门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冰雹是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现象,常伴随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具有影响范围小、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等特点,是天气预报的难点。冰雹发生除特定的天气条件外还与地形的复杂程度有关。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冰雹是该区发生频率较高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以5月冰雹日数最多,且冰雹粒径以小雹(直径小于5毫米)为主。冰雹粒径与水汽含量、积雨云层厚度有关。下图是冰雹形成示意图。

(1)据图中信息,概括冰雹的形成条件。

(2)解释川西高原冰雹5月多发的原因。

【解析】

(1)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形成冰雹要具备充足的水汽、强烈的对流天气及积雨云层的温度在-20 ℃~0 ℃等。

(2)结合冰雹形成的条件和当地的气候(气温、降水)、地形等分析川西高原冰雹5月多发的原因。

【答案】(1)大气中水汽充足;大气垂直温差大,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大气不稳定,且积雨云层中上部温度低至-20 ℃~0 ℃。

(2)5月,中低纬升温快,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大气不稳定;川西高原地形复杂,加剧大气的不稳定性;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白天地面增温快,对流旺盛;积雨云0 ℃层高度偏低,上升气流降温快易凝固形成冰雹;近地面气温偏低,当冰雹形成后,在下降过程中不容易形成雨滴或消失。

【模板三】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差异)

暖锋天气 冷锋天气

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天、降水、降温的天气;过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例题】(2019·合肥一模)读世界某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天气系统从甲地经过A城移到乙地过程中,简要描述A城的天气变化过程。

【解析】从台风的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该天气系统逐渐接近时降水增多,风力增大,继而转变为狂风暴雨天气,天气系统中心位于A城时出现短暂的静风和晴朗天气,随后又出现狂风暴雨天气,随着天气系统的远离,风力和降水强度逐渐减弱。

【举一反三】(2018·新课标卷3)春季 T 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3)预测 P 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解析】锋面过境时的天气。

【答案】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

【模板四】水循环的过程

【例题】(2019·江苏常州模拟)美国西部地区高原、山地、盆地、谷地地形类型多样。大盐湖是大盆地地区最大的咸水湖,大盐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著名的死海相似,湖水的化学特征与海水相同。一万多年前,它曾经是一个比现今面积大20多倍的淡水湖,主要接受冰川融水补给,现如今周边的冰川已消退。

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说明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解析】从水循环的环节降水,蒸发量和径流分析。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大盐湖是内流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死海相似,主要是周围高大山脉阻挡,气候干旱,降水少,现在周边的冰川已消退,蒸发量远超过河川补给量,同时盐分随径流不断汇入,所以湖水含盐量增多,演变为咸水湖。

【答案】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举一反三】(2015·广东卷)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

【解析】该问主要考查陆地水循环。从图上可以看出,沼泽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山坡上的地下水,因为山坡上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覆盖率较高,涵养水源的功能较强,较密的天然次生林、灌丛对图示区域的水循环影响较大,截留的水分为下游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答案】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模板五】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地上河”是一个概念,而不特指某条河流,当河床海拔高度高于该段河流流经地区的两岸地面海拔高度,就被叫做地上河,又称悬河。由于水往低处流、水流方向全靠两岸人工修建的河堤约束。

“地上河”成因: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很大的河流,在河谷开阔,比降平缓的中、下游,泥沙大量堆积,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称为“地上河”。

世界最著名的地上河是黄河下游。由于携带了来自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黄河干流进入比降平缓的下游平原地区后,径流动能不足以输送携带的大量泥沙。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以上,成为地上河的代表。

【例题】(2017·湖北模拟)图1所示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频发洪涝灾害。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人在江底走,水在头顶流”是C河段景观描述,请说明其形成过程。

【解析】荆江之所以成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荆江两岸地势低平,北面是江汉平原,南面是洞庭湖平原。长江流出三峡进入平原后,河床变宽,流速变缓,从上游带来的泥砂沉积下来。二是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洪水渲泄不畅。全长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被称为“九曲回肠”。三是筑堤防水,进一步抬高河床。如明代江边修建的沙市万寿塔,如今已被江堤围了半截子,洪水期船行荆江,船比塔高。

【答案】由于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该区域河段穿越二、三级阶梯交汇处(或长江出巫山山口),长江出巫山山口,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

【举一反三】(2018·西安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病在中游、根在泥沙、害在下游”。长760多千米的下游形成了宽3-20千米的地上河,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可能。有人建议在下游将河床往下挖60多米,以彻底清理黄河沉积的泥沙。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

(1)从自然地理要素角度,分析地上河“病在中游、根在泥沙”的原因。

(2)分析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小的形成原因。

(3)有人反对通过深挖河床的方式改变地上河,请简述理由。

【解析】

(1)抓住沙源;(2)地上河+无支流;(3)难度大,效率低,无法根治。

【答案】

(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崎岖,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加之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为下游地上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

(2)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人工筑堤束水,形成地上河;几乎无支流汇入,流域面积小。

(3)土石方挖掘工程量大,投资大;挖沙量大,堆放困难;新泥沙沉积量大,清理效率低,见效慢;改变地上河的根本是治理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来源。

【模板六】盐碱化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地下水位上升(原因可能有:大水漫灌、水坝回水区内、调水线路两侧、地上河两侧等),注意降水多的地区一般不会有盐碱化,比如我国南方地区;(2)蒸发旺盛旺;(3)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到地表集聚。沿海地区的滩涂,多盐碱土地,是受海水入侵的结果,用海水或咸水湖水灌溉也会造成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示意图

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公顷。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例题】(2018·盐城模拟)图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

【解析】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水分蒸发,盐分聚集。

【答案】影响:导致土壤盐碱化。发生过程: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因蒸发旺盛,水中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表面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

【举一反三】(2019·宁夏银川模拟)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盐渍化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环境问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

(1)指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2)简述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

(3)试提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

【解析】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盐渍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在地势较低处,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土壤盐渍化。

(2)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从对土壤、农作物的生长等方面的影响来分析。

(3)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可从原因来分析,农业发展过程中可采取合理灌溉,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实施喷灌、滴灌等;灌溉或雨后,可及时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可采用地膜覆盖,减少蒸发的影响;还可以种植耐盐碱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等。

【答案】

(1)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地势较低,地下水位高。

(2)加剧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作物根系的伸展;土壤水盐碱度较高,不利于农作物的成活;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

(3)合理灌溉,实施喷灌、滴灌;及时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覆盖地膜减少蒸发的影响;种植耐盐碱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

【模板七】湖泊的演变过程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

淡水湖变成盐湖过程

①淡水湖→咸水湖→盐湖: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入湖径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不断下降,外流湖变成内流湖,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盐度不断增加,逐渐变成咸水湖,最终形成盐湖。

②咸水湖→淡水湖: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后来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由于径流不断汇入,盐度不断降低,逐渐变成淡水湖。

【例题】(2019·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解析】

(1)板块运动(挤压)导致地形隆升并形成山脉,使得里海逐渐与地中海隔离,形成湖盆。山脉的隆升,导致汇水面积缩小,来水减少,湖泊面积会缩小。 山脉的隆升,影响到了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输送,导致其后向干旱化发展,湖泊逐渐演化为内陆湖。

(2)末次冰期晚期,气温开始回升,湖泊北方冰川融化量会大幅度增加,导致淡水补给增多,而此时气温还相对比较低,湖面蒸发较弱,淡水支出小于补给,盐度较低。

(3)一是要说明盐分的来源(河流带来);二是要说明盐分无法随径流(无出水口)排出;三是说明水分可以通过蒸发而排出。

(4)结合题干材料可知,里海的形成是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而地中海和黑海演化为湖泊的原理与里海相同,因此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与亚欧板块持续挤压,导致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消失,地中海和黑海水域封闭,最终变成湖泊。

【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举一反三】(2019·舒城模拟)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图甲和图乙分别为美国局部示意图和纳米比亚及周边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图甲和图乙中的死亡谷都是极度干旱地区,寸草不生。图甲中死亡谷在地质时期曾是个大湖泊,后因冰川消退,逐渐干涸终成荒芜的干谷。

运用水循环原理,简述图甲中死亡谷地区湖泊演变成干谷的自然过程。

【解析】水循环的环节主要包括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径流四个环节。湖泊逐渐干涸,要从补给量减少,蒸发量和下渗量增大来分析:该地深居内陆,降水较少,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湖泊的补给量小;该地蒸发旺盛,下渗量大,支出多,因此常年收入小于支出,湖泊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变成干谷。

【答案】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泊为内流湖,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冰川消退后湖水补给减少;蒸发量大;下渗量大;水量收入小于支出,湖泊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变成干谷。

【模板八】地貌的形成过程

1. 三角洲形成过程

① 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输沙量大,流水沉积提供物质保障。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会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质、降水以及河流上遊河段泥沙沉积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于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积。

③波浪和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弱,与河流泥沙沉积对抗作用弱,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

2. 辫状水系形成过程

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

②洪峰过后的枯水季节: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

③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3. 冲积洪积平原形成过程

在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洪)积扇;冲(洪)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连合,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

4. 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过程

河曲的形成:①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④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河曲

嵌入式河曲: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地壳的持续抬升,河流下蚀增加,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5. 丹霞地貌形成过程

丹霞地貌: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 ;地壳抬升与挤 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 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雅丹地貌: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形状。

6. 花岗岩峰林

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发生间歇抬升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7. 石蛋和石环形成

石蛋:花岗岩“石蛋”是花岗岩球状风化的产物。一般认为花岗岩在抬升过程中先产生节理(花岗岩体中存在着一定走向的裂隙,地质学上称节理),当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阳光、空气、冰楔、生物、水等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为球状风化或石蛋化

石环: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移动,最终使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就是冻融分选作用,它就像筛子一样将不同的物质分离。在平缓而又粗细混杂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就会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识地将石头围成一圈,这种冻土地貌叫作石环。石环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分 、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8. 沙坝和潟(xi)湖的形成

陆地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沿海地区,当海洋潮水向岸边运动时,推动泥沙移动,加之洋流的影响,泥沙沿着海岸堆积,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分海域,沙坝内侧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

9. 爬升沙丘形成过程

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2分),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劲(2分),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2分)

10. 构造湖和断裂盆地的形成过程

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的同时产生断层形成构造盆地;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断注入,从而形成湖泊。

地处板块边缘,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运动为主,中部岩体相对下降成谷。

11. 高山流石滩形成过程

解释一: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此处写到冰劈、冻融风化作用也可以);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流石滩

解释二: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12. 河流阶地的形成

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切侵蚀到最低点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为主,局部地区以湖泊、河流汇水口、堤坝等基面为准。)

地壳抬升会对河流阶地的形成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让已经发育的阶地面高出洪水位,成为新的河流阶地;二是使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制造出阶地坡,让阶地高度上升,也通过堆积作用促进新的阶地面发育。

13. 河漫滩的形成

河漫滩的形成是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在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随着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例题】(2009·安徽卷)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度引水灌溉----入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向湖心前进。

【答案】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人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举一反三】(2019·株洲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漫滩是指河道两侧在平常时期露出水面、洪水期被淹没的地区。河道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往往会引起河流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就废弃了,这就是河道的演变。1968年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年龄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见下图。

(1)结合河道的演变简要说明图示区域陡坎的形成过程。

【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区域陡坎是河流原有的河岸遗留见证。由于河流流动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发生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

【答案】(1)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进一步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

【模板九】太阳视运动过程

太阳视运动的判断,关键在三个点:日出点、正午点、日落点,要找准三个时间点的太阳方位及对应的地方时。

(1)北极点(图甲)和南极点(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太阳东升西落。因南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北“逆”南“顺”,则太阳视运动也相反,北“顺”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极点太阳高度为0°,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北极点看逆时针、南极点看顺时针运动。

②北极点夏至日、南极点冬至日,太阳整日不落,地平高度均为23°26′,视运动方向北“顺”、南“逆”。

(2)北极圈(图甲)和南极圈(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北“顺”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夏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太阳正北升起,正北落下;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

③冬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太阳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3)北回归线(图甲)和南回归线(图乙)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

①春秋分日,南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③冬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4)赤道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①春秋分日时,太阳从正东升起,从正西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1=90°;

②夏至日时,太阳从东北升起,从西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2=66°34′;

③冬至日时,太阳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3=66°34′。

例题:受突发灾害影响,某河道两个观测点的横截面水深发生骤变(如图所示),上图为较上游观测点一,下图为较下游观测点二,这两点距离较近。灾害发生一段时期后,两观测点水位恢复至正常水平。据此完成 1~3题。

观测点一

观测点二

1. 引发该河段两个观测点横截面水深骤变的原因是

A.上游大坝开闸泄流

B.滑坡土石阻塞河道

C.地震迫使河流改道

D.强降雨致山洪暴发

2. 此次灾害的生消过程中,该河段下游水量

A.不断增加

B.不断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3. 此河道水位恢复至正常水平之前,该河段下游地区应

A.迁离沿岸居民

B.清理河道淤泥

C.拦蓄河水防旱

D.开挖渠

答案:1.B、2.D、3.A

例题:(2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雅鲁藏布江流域是我国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在该河流某河漫滩附近及两岸坡地上出现了数量众多、不同类型的流动沙丘。研究表明,甲地沙丘的物质与附近河漫滩沉积物基本一致,并顺风向在河谷两侧延伸;乙地沙丘的出露与黄土层破坏有关。该地年均降水量 514mm,主要集中在 5-9 月份,旱季风力较强。当地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生活能源来自薪柴。

甲乙两地沙丘分布示意图

(1)指出甲地沙丘的物质来源,并说明理由。(6 分)

(2)说明两岸坡地上黄土层的地理意义。(6 分)

(3)分析乙地沙丘的形成过程。(6 分)

(4)为防止甲、乙两地沙丘的进一步扩大,指出当地应采取的措施。(4 分)

参考答案

(1)河漫滩(2 分)。沙丘在河漫滩下风向(2 分),沙丘物质与附近河漫滩相似(2 分)。

(2)覆盖阶地及古沙丘沉积物,保护了当地相对稳定(2 分);为人类生活及生产活动提供较为适宜的土壤和场所(2分);为研究该地区环境的变化提供科研依据(2 分)。

(3)地壳抬升,河流深切,原有河漫滩及沙丘成为阶地及古沙丘;(2 分)环境演变,阶地和古沙丘表面覆盖黄土层成为保护层;(2 分) 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导致黄土层遭流水侵蚀,古沙丘出露地表。(2 分)

(4)甲:设置挡沙墙(防沙网、在沙丘表面覆盖碎石)、建设防护林等;(2 分)乙:减少人类活动,保护与恢复植被(避免原有的黄土层遭破坏)(2 分)

一、地理过渡性思维对于地理高考的重要性

1.过渡性地带成为高考热点区域的原因

过渡性地带的区域环境条件复杂多样,能体现出区域内部差异性显著,便于考察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过渡性地区一般人类经济活动方式多样(例如处于农牧交错带);由于热量和干湿的多样性造成生物多样性显著(陆地自然带多样);过渡地带由于自然条件不稳定性,往往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是重要生态治理区,也是选必二和选必三典型案例去区,因而高考命题专家喜欢以地理过渡区为命题背景区域。

(1)人类活动方式多样

考查方向: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当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和谐相处(生态农业、梯田生产、聚落选址传统民居等)

(2)生物多样性显著

考查方向:多考查山地垂直带谱的地方性分异规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3)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考查方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成因及其防治措施;湿地和水域等自然保护地区的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地质地貌的成因和演变过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

2.最近几年高考题体现了区域过渡性

如2020年全国卷1治沟造地;2020年全国卷2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2020年全国卷三37题毛乌素沙地;2021年甲卷37题祁连山等。

二、地理尺度思维

(一)尺度思维由来

1.尺度概念

在地理学中,尺度是指地理事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即空间范围大小和时间间隔长短,又可指观察和研究地理事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和时间单位。“尺度”是地理学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具有层级性、相对性、关联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2.尺度分类

(1)划分标准不同可以分为时间和空间尺度

(2)尺度思维在区域地理中地位图

3.尺度思维构成要素

尺度思维是通过尺度的透镜观察和理解地理事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观念, 包括尺度划分、尺度匹配、尺度关联、尺度效应、尺度选择和尺度推绎等思想内容(如图1) 。

(二)“尺度大小”是尺度思维灵魂所在

尺度思维是地理思维中的重要思维,尺度思维可以分为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大尺度一般关注整体,忽略细节;注重“普适性”;小尺度一般关注“特殊性”,注重细部特征的探究。

以大气运动为例,按照尺度大小来划分三种类型的大气运动。

1.大尺度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

大尺度大气运动就是全球三圈环流。三圈环流是全球性大气运动,建立在地球表面是均匀的(无海陆差异),还有太阳直射点永远直射赤道理想的全球大气运动模式。

三圈环流产生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是分析天气和气候特征(气候成因)的最主要因素。气压带和风带是选必一最核心知识点,也是高考选考高频考点,考前复习必须重视起来。

2.中尺度大气运动(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成因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季风环流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包括热带气候(南亚季风)和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东亚季风)。在南亚地区由于季风环流产生的洋流季节性变化也是高考常查的高频考点。

3.小尺度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小尺度大气运动就是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例如海陆风,湖陆风,山谷风等。

(三)高中生需要掌握的尺度思维关键点

1.地理规律有尺度大小限制

地理规律是建立在一定尺度大小上才成立的。没有尺度大小的一般地理规律不能解决具体区域地理问题。离开了尺度,区域规律就是错误的。

例如中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但是福建省降水是西多东少,而新疆则是北多南少。

2.地理解题思想:

宏观(大尺度一般地理规律)把握,微观(材料情境设问等小尺度限定词)切入

从宏观(大尺度)地理规律出发,关注微观(小尺度)的地方性分异(非地带性)。

做题时候,我们同学可以向上(大尺度)去思考,也要学会要下(小尺度)去想想有没有特殊地形,洋流等影响因素存在。

大尺度上的地理事象规律是小尺度上地理事象产生的背景。例如我国北方1月份湖陆风就需要考虑大尺度的冬季风影响,冬季风势力大改变小尺度湖陆风了,造成湖陆风出现没有昼夜差异这一特殊情况。

3.审题核心思想:时空位置和时空尺度大小

地理试题审题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设问时空位置和时空尺度。地理位置(空间纬度和海陆位置,时间的所处发展阶段)是地理思维起点,是解地理试题第一步,不能犯错,不然后面都错了。

试题设问主语的时空尺度越大,越关注宏观和整体;试题设问主语的时空尺度越小,越突出微观和细节,即就是小切口问题

(四)非地带性就是小尺度分布和大尺度一般规律不匹配

1.局部地形导致的非地带性

地势高度、坡度、坡形、坡向等

地形变化→气温或水分或干湿状况变化→矿物及盐分变化→土壤变化→构成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植被生态系列。

地形导致的一般原理举例:

a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b谷地山坡晴朗无风的早晨易产生逆温。

c迊风坡多地形雨,降水多落在半山腰;背风坡气流下沉较干热,产生焚风效应。

d阳坡光热足但蒸发强,阴坡光热少但蒸发弱,土壤水分状先应看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差额。一般我国北方的北坡是阴坡,蒸发较弱,在降水少的情况下,阴坡土壤含水率高于阳坡,植被生长条件好于阳坡

2.小气候因素

①坡向、坡度、高度、坡形不同→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湿度、通风条件(山谷风、海陆风,盛行风与热力环流的叠加)差异→水分条件差异植被或土壤差异。

②中国南方湿润→南坡光热水足→植被生长优于北坡;北方降水少→北坡阴坡→光热水比南坡少→蒸发弱→土壤水分多→植被生长好。

③大湖效应可使运动旳气团变性;

④山体效应使同高度山体内部气温偏高,蒸发加强,水分条件减弱。

⑤热岛效应

⑥两极区域注意冰雪反射率,气候变化对下垫面的改变及产生的效应。

⑦绿洲风影响局部热力环流

⑧受地形影响,背风地带气流下沉,降水少,形成干热河谷的环境特点。

3.岩性和土质因素

①岩石风化状况差异→土壤矿物质、土酸酸碱度、土质机械组成差异→生物生境差异。

②坡度差异→沉积相差异→植被差异。

③土质不同→沉积物机械组成不同→地下水分布差异→土壤性状差异→植被差异异。

4.自然灾害因素

小尺度时间内的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虫灾等自然灾害使自然环境产生地方性的改变。

5.地理位置导致的非地带性

偏僻、封闭或远离大陆的孤岛,物种传播弱,生物进化慢,物种独特古老。

6.人类活动因素

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状况→地貌及水文变化→植被覆盖率、湿地面积、土壤等自然要素改变→形成独特地理环境。例如爱尔卑斯山麓自然段带不是地带性植被而是人工山麓牧场。

类型一:地理界线附近区域考查

1.秦岭—淮河的过渡性考查

意义:自然界线:①一月份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②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

③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

④河流有无结冰期的分界线、旱地与水田分界线

⑤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分界线

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分界线

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

人文界线: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②旱地农业和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③水稻生产和小麦生产的分界线等;

典例:(2018·江苏·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陕西省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下图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材料三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图16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2)七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3)从地形、植被等方面分析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自然景观特征。

(4)陕西省三大地理单元的农业发展方向分别是 。

【答案】(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

(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 地形

(3)陕南:山地、谷地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异)

关中:平原(盆地)为主 温带落叶阔叶林

陕北:黄土高原为主 温带草原(森林草原)

(4)陕南:农林结合(水田农业和林业结合) 关中:种植业为主(旱作为主)

陕北:农林牧结合

2. 北方农牧交错带

北方农牧交错带地理意义: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二三阶梯分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森林和草原过渡区域、平原和山地高原的过渡区域等大致通过。

重点考查区域:大兴安岭、毛乌素沙地、黄土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

考查方向:

①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洪涝等灾害成因和防治措施

②当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相处(农业梯田生产、聚落选址传统民居)

考察区域: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土地沙化环境问题

典例:(2020年全国2卷)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 水文、地貌、植被 B. 地貌、水文、植被

C. 植被、地貌、水文 D. 水文、植被、地貌

2. 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 )

A. 风俗习惯改变 B. 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 人口迁徙频繁 D. 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答案】1. A 2. D

考查区域: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问题

典例:(2021年河北卷)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1)据图1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

(3)提出该区植被合理配置的原则与途径。

【答案】(1)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和草本植被为主。

(2)退耕还林还草导致该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森林大量吸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资源短缺;坡面含水量下降,林地稀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多,使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森林退化,含蓄水源能力降低,加剧土壤的干燥化。

(3)植被合理配置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水土资源分布的差异,谷底水土资源丰富以林地为主;山坡蒸发量大,水土流失严重,应以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山顶水热较为缺乏,应发展耐寒、耐旱的草本和灌木为主。

考查区域:当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相处(农业梯田生产)

典例:

(2021年北京卷)16. 某校学生到甘肃省天水市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研学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 对比流域的径流量变化

天水市桥子沟流域包括自然条件相似的东沟和西沟两个小流域。东沟通过修建梯田等措施进行治理,西沟基本保持原状。同学们根据水文站的观测数据得知,在每平方千米面积内,东沟、西沟年径流量分别为4700m3、12500m3。

(1)说出修建梯田对流域地表径流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任务二 调查梯田利用方式

调查发现,天水市自2000年以来调整种植结构,在海拔1000~1500米的梯田上引种樱桃。该地种植的樱桃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

(2)概述当地生产高品质樱桃的条件。

任务三 分析梯田减沙效益

表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梯田减沙与梯田面积关系的相关数据,同学们对其进行了分析。

注:梯田减沙比例指修建梯田后减少的输沙量占治理前输沙量的比例。(3)绘制统计图,并说明梯田面积变化对梯田减沙的影响。

【答案】(1)径流量减少。截留雨水、径流,增加下渗。

(2)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土层深厚;环境质量好。

(3)根据黄土高原小流域梯田减沙与梯田面积关系相关数据绘制即可。随着流域梯田面积比例增加,梯田减沙比例增加,增加速度由快变慢。

考查区域:当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相处(聚落选址传统民居)

典例:

(2021年福建卷)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

A. 冷湿 B. 冷干

C. 暖湿 D . 暖干

12. 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

A. 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B. 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

C. 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 D. 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

13. 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坡地的窑洞平面形态最可能是上图中的

【答案】11. B 12. A 13. A

考查区域:毛乌素沙地土地沙化环境问题

典例:(2020年全国3卷)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毛乌素沙地中流动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化。

(1)分别简述图1所示I、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化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

(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动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原因。

(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失”。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1)I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II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剧烈波动,增强。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

(2)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动沙丘(地)趋于固定。

(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减少。

(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湿润,自然条件改善,流动沙地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失。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化,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湿润,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

考查区域:西柳沟流域区(黄土高原)上游水土流失、中游风沙、下游洪灾环境问题

典例: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柳沟是黄河内蒙古段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1356km2(下图1),是黄河粗泥沙的重要来源区之一。2019年5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水土保持专家许教授指导下,对西柳沟开展了以“黄河上游流域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来到西柳沟上游,放眼望去,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当地农民说这里“遇水成泥、遇风成沙”。两天后,他们到达中游的风沙区,只见河流两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许教授说这里每年冬春季节常有大风和沙尘暴出现。穿过沙漠继续北行,研学小组发现地势变得低平,河流蜿蜒,河岸两侧遍布绿油油的农田。龙头拐水文站工作人员介绍,每逢汛期,这里会泛滥成灾,入黄口处常形成沙坝,造成黄河干流严重淤堵。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西柳沟多年平均月输沙率和月流量变化图(图2),发现西柳沟汛期易形成峰高量大、陡涨陡落的高含沙量洪水。从外力作用的角度分析西柳沟高含沙水流的形成原因。

(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西柳沟3月的流量与7月、9月的相近,但3月的输沙率却小得多。分析形成该现象的原因。

(3)通过本次研学活动,研学小组对西柳沟流域的自然地理概况、水土流失状况等有了深入了解,对西柳沟流域治理有了一定认识。为减少西柳沟入黄泥沙,从黄土丘陵沟壑区、风沙区和冲积平原区中,任选一区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答案】(1)冬春季节,大风将大量沙尘吹送到河道里堆积,提供了丰富沙源;夏秋季节暴雨多发,侵蚀搬运作用强,增加了入河泥沙量;进入河道的泥沙被洪水搬运,易形成高含沙水流。

(2)3月份,径流主要来自融雪补给,流速小,输沙能力弱,输沙率小;7月份和9月份,径流主要来自降雨补给,流速大,输沙能力强,输沙率大。

(3)黄土丘陵沟壑区:加强沟道坝系建设(淤地坝、谷坊等);缓坡修梯田,挖鱼鳞坑;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封育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

风沙区:设置沙障(草方格等)防风固沙;结合工程措施引洪入沙;恢复植被。

冲积平原区:疏浚河道;引洪淤地(引洪灌溉)。(任选一区作答即可)

②生物多样性和地貌的考查:大兴安岭的山地垂直带谱和祁连山的山前洪积扇

典例:

(2021年山东卷)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

A. 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

B. 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

C. 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

D. 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

6. 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东南季风 B. 局地环流

C. 山地坡度 D. 土壤肥力

【答案】5. C 6. B

(2021年甲卷)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2)分析分布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间迁移过程。

(3)说明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原因。

【答案】(1)冲积扇:以沙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好,有一定的磨圆度;由流水搬运、沉积而成。山坡: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磨圆度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较高处可能有冰川作用)。

(2)沙和粉沙物质主要来源于冲积扇。春季、风力强劲。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易启动。风沙流着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

(3)地势较低,山坡和冲积扇流水在此汇集,(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质颗粒较细,利于保水;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

③河西走廊:生态脆弱区的保护(湿地和水源地的保护)

典例:(2020年山东卷)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西走廊西大河流域的永昌盆地介于永昌南山与永昌北山之间(下图),海拔1875~2106m,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盆地内分布有若千块湿地,这些湿地的形成是地形、地质条件及地表水、地下水共同作用的结果。金川峡水库位于盆地最低处,是当地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水源地。

(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成因。

(2)说明永昌盆地内湿地对金川峡水库的意义。

【答案】(1)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表水自西南向东北流动,补给湿地;盆地内有断层分布,地下水沿断层出露;位于永昌盆地低洼处,易于积水。

(2)湿地位于水库上游,在洪水期能削减洪峰;湿地受地下水补给,(枯水期)为水库提供较为稳定的水源;湿地可以对泥沙、污染物等进行过滤、沉淀、吸附、降解,净化入库水质。

3. 横断山区山脉考查

该区域地理意义:是我国一二阶梯的分界线、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区域

考查方向:地质过程类(矿山出露)分析、地质灾害类(滑坡、泥石流等)、地质构造类、地貌、河谷农业、垂直带谱地方性规律(干热河谷)

典例:(2021年山东卷)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作用。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典例:(2020年全国2卷)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图示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

(2)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

(3)说明图示区域金矿石出露较多的原因。

(4)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答案】(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于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构造运动活跃。板块(地壳)运动的压力超过这里岩石的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2)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

(3)金矿与断裂空间分布一致。图示区域山高谷深(地壳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岩层较多,金矿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较多,金矿石出露的空间范围增大。

(4)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挟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典例:(2019年全国卷2)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1)指出宾川县地形的主要特点,并推测耕地分布及数量的特点。

(2)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影响。

(3)用水得到保障后,当地热带、亚热带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4)以水果种植业为基础,提出宾川县为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1)地形特点:山高谷深。耕地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谷地和山间盆地,数量少(或面积小、占土地面积比重小)。

(2)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3)全年气温高,热量充足,热带、亚热带水果全年可以生长;(海拔高,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有利于水果品质提高(糖分积累)。

(4)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发展水果加工业;引进并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开拓水果销售市场;促进以水果种植为基础的旅游产业化;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2020年江苏卷)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两山地属于( )

A. 昆仑山脉 B. 秦岭

C. 祁连山脉 D. 横断山脉

14. 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

A. 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 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 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 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答案:D、C

4. 海陆交界区域考查

考察区域:恒河三角洲(河陆交界)

方向:三角洲地貌的演化过程

典例: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口地貌的演变与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当今恒河河口(图9)原为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

(1)分析当今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演变的原因。

(2)推测1.1万年以来恒河流域西南季风强弱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3)有学者预测恒河三角洲未来将菱缩,分析该预测成立的条件。

19.(1)前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海水人侵),原不切河谷被淹,形成河口湾;当今河口处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泥沙易淤积;后期海平面趋于稳定,恒河输沙量大,泥沙大量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2)变弱。理由:地壳相对稳定,说明恒河流域面积基本不变,河流落差基本不变,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基本不变;输沙能力锐减,说明径流量变小,降水量变小,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量变小。

(3)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西南季风变弱便恒河流域降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生态退耕、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河流含沙量减少,输沙量减少;沉积速率小于侵蚀速率。地壳下降,且下降速率快于泥沙淤积速率。

5. 湖陆(河陆)交界区域考查

考察区域:湖陆交界区域

方向:自然环境地方性分异规律(植被)、地貌成因(边滩、水上雅丹、丹娘沙丘等)、土地沙化等环境问题

典例:

(2021浙江1月卷)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完成3~4题。

3.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4.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 ②水分 ③热量 ④土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A

(2021年广东卷)岸线发育系数(简称SDI)是反映湖泊几何形态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湖岸线越曲折。我国某内陆咸水湖,拥有丰富的湖岸线资源,部分湖岸区域沙漠化现象较为明显。下图示意该湖1973—2017年水位和SDI值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导致1973—2004年SDI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水下地貌体出露 ②湖岸土地沙化加剧

③湖盆区构造沉降 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2010—2017年SDI值的变化指示了该湖( )

A. 湖岸线长度变短

B. 沿岸区域土地沙漠化加剧

C. 湖泊的面积稳定

D. 沿岸区域生境多样性增加

答案:A、D

(2021年广东卷)边滩是由于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与河岸相连的泥沙质堆积体。三峡水库运行后,长江中游边滩整体呈萎缩态势。研究表明,长江中游某段河道河床泥沙起动流速在0.25~0.50m/s之间。左图示意该段河道某断面在不同流量时的流速与水深情况。右图示意该段河道流量超过15 000m3/s的持续天数与边滩面积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由左图可知,当流量从14 278m3/s降至6888m3/s时,该河段

A. 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扩大

B. 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缩小

C. 侵蚀主要发生在边滩体,深槽区扩大

D. 侵蚀主要发生在深槽区,边滩体缩小

16. 根据右图,近年来长江中游边滩整体萎缩的原因除侵蚀作用外,还可能是

A. 河道来沙量减少

B. 河道的水位升高

C. 河岸护坡工程建设

D. 河道洪峰流量增加

答案:A、A

(2021年辽宁卷)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河流上游区域年降水量为398.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盛行西北风,河漫滩上有沙丘发育,多处沙丘相互连接成链条状(图)。某科研团队选取部分沙丘进行动态测量,研究沙丘大小变化。下表为3处沙丘的测量数据。

(1)说出3~9月3处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原因。

(2)有人建议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推测修复后沙丘大小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答案】(1)长度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原因是夏秋降水多,沙潮湿,难以被风搬运。冬春多大风,风力搬运作用强。

(2)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原因树木减弱风力,增大地面的摩擦,降低风速,风力搬运作用减弱。

(2021年河北卷)19. [选修3:旅游地理]

是谁鞠一捧圣水浇灌出绿洲

是谁将一面铜镜遗落在戈壁大漠

让一池碧水盛满了蓝天白云……

酷爱旅游的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被大漠边缘清澈的湖水吸引。该湖泊位于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沙漠与花岗岩山体之间,被称为“大漠天池”(下图),该小组计划于暑期一探究竟。

概括大漠天池旅游景观特点,并围绕天池成因设计研学旅游活动内容。

【答案】沙漠、湖泊、蓝天白云、花岗岩体相得映彰,旅游景观多样,非凡性强;花岗岩裂隙调查与观测、沙土透水性实验,天池水盐度和矿物质检测等。

题目:水平“褶皱”与纵向“断层”的相遇

某区域曾发生过多次地质事件,地层轻微褶皱,断层北侧地块有明显的沉降,砂岩年龄比东西两侧岩层新。读某区域地质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岩层形成的主要地质构造是(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2.该区域地质事件形成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褶皱变动-断层构造-岩浆侵入-火山喷发

B.断层构造-褶皱变动-岩浆侵入-火山喷发

C.岩浆侵入-断层构造-褶皱变动-火山喷发

D.火山喷发-断层构造-褶皱变动-岩浆侵入

参考答案: 1.B 2.A

难点解惑

要点一:地质地形图中,如果 某岩层 两侧的岩层具有对称性,可确定此构造为向斜或者背斜。如上题图:

注:此图来源于“地理帝”

要点二:水平褶皱被纵向断层“切断”,可根据上升的岩块“中心岩体”的大小,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上升岩块中心岩体比下沉岩块中心岩体窄,为向斜,如下图:

反之, 上升岩块中心岩体比下沉岩块中心岩体宽,则为背斜。

【试题解析】1.由图可知:断层两层岩体的岩层均相对于砂岩对称,可知其构造为褶皱;又因“断层北侧地块有明显的沉降”,即断层南侧地块相对抬升(抬升的一侧接受侵蚀),南侧岩块中心岩体比北侧岩块中心岩体窄,所以此构造为向斜。故选B。

2.由图可知,侵入岩穿过断层,说明岩浆侵入发生在断层之后,C错误;图中砂岩被断层断开,且南北部宽度差异大,说明砂岩形成后先发生褶皱,使岩层发生塑性形变,然后发生断裂错位,褶皱变动应早于断层构造,BD错误;玄武岩为喷出岩,玄武岩相对比较完整,说明火山喷发最晚发生,A正确。故选A。

本文由公众号“讲地又讲理倾情编辑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变式训练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地形图,图中岩层轻微褶皱,图中字母是地层代号,断层南侧岩层有明显的沉降。完成下面小题。

⑴图中部分岩层的年龄由老到新依次是( )

A.灰岩、砂页岩、页岩

B.砂页岩、页岩、灰岩

C.页岩、砂页岩、灰岩

D.页岩、灰岩、砂页岩

⑵图中西北部岩层曾受到的主要水平挤压方向为( )

A.南-北 B.西北-东南

C.东-西 D.东北-西南

【答案】 ⑴C ⑵B

【解析】 ⑴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灰岩位于中间,两侧分别为砂页岩,然后为页岩,中间灰岩层出露部分在断层沉降侧较宽、上升侧较窄,表明灰岩层位于向斜槽部。向斜两翼岩层老、中间岩层新,所以岩层由老到新为:页岩、砂页岩、灰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⑵根据题意可知,该断层为水平挤压方向,结合图示西北断层两侧P岩层的相对位置,可知P岩层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主要挤压方向为西北-东南方向,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形成断层。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谷地或陡崖。

狂猜依据

1-此类试题以前从未出现过,属于新题型——平面地质图平时中学训练也较少——高考试题每年都需要创新,都想方设法找高中教学的“盲点”。

2-褶皱构造中岩层沿核部对称是一个重要规律,但教材中并没有明示,需要反思总结;

3 -断层横穿或斜穿褶皱的规律虽属大学知识,但凭高中所学也可归纳出来——但思维含量较大和空间思维要求较高——高考真考,谁也说不出不能考的理由。

如果高考中出现,则类似于去年河北卷中的地质题。具体可点击以下链接: 有90%地理老师做错了,快看看这题“长得什么样”!

以上都是“狂猜”,既然是猜,就有两种可能!如果高考真的没有出现此类试题,也不要怪我,毕竟现在的高考原创度太高,“谁猜谁丢人”是真理!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随机为您推荐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地理过程类问题分析,高考猜题——过渡性区域,水平“褶皱”遇到纵向“断层”,会……考吗?!,滥官污吏网   sitema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