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中国的门文化(4)

中国的门文化(4)

发表于 2024-05-05 19:32:39 来源:滥官污吏网

中国的门文化(4)

 6.门前市招

 

市招,中国义称幌子、文化招牌、中国招幌。文化这是中国店家高悬于门前的广告招徕。

酒旗作为我国一种古老的文化门前广告,先秦已见记载,中国《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宋人有酤酒者,文化升概甚平……悬帜甚高。中国”悬帜说的文化即是酒旗,或叫酒帘。中国这种酒家门前的文化广告,同诗词歌赋、中国骚人墨客联系最多,文化也就较多地体现了门前市招的中国文化韵味。

“竹锁桥边卖酒家”,宋代的画家作命题画,平庸者尽费笔墨画酒馆,唯有一高手只画酒帘出竹丛,帘上书“酒”字。

这令人想起元代欧阳玄诗中的意趣。他的《为所性侄题不景》:“浦口归帆落,沙头行客回。林间酒旗出,快着一篙来。”酒家门前的酒幌,召唤来归舟人,快靠岸,去喝酒。

《水浒传》描写打虎的武松,望见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引出打虎前的一番豪饮;轮到醉打蒋门神,武松见蒋门神开的酒店,檐前立着望竿,上面挂着一个酒望子,写着四个大字“河阳风月”,门前一带绿油栏杆,插着两把销金旗,每把上五个金字,写道“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小说在叙事写人的同时,勾勒出“飘飘酒筛舞金风”的场景。清代孔尚任《红桥》诗:“酒施时摇看竹路,画船多系种花门。”酒筛即酒旗。

此外,“闻香下马,知味停车”,揽客的妙语;李白斗酒诗百篇,自称“酒中仙”,要利用名人效应,不妨写上句“太白遗风”,或写“李白回言此处高”(图24)。《宋朝事实类苑》卷三十八载,王逵在福州做地方官,平生最得意的诗作是两句咏酒旗诗:“下临广陌三条阔,斜倚危楼百尺高。”当地有位当垆老媪,常酿美酒。有举子出主意,让老媪“市布为一酒帘”,由善书者将王逵那两句诗题写在酒帘上,并设法在王逵出行时使他看到酒帘。王逵问时,老媪说:“来饮酒者常诵这两句,说是酒望子诗。”王逵听了大喜,赏钱五千作酒本。酒帘佳话一段,在酒旗上写咏酒旗诗。所言“酒望子”,也是酒旗的别称,远远可望,甚是形象。

宋代饭馆有“欢门”之饰。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且言食店门首及仪式:其门首,以妨木及花样沓结缚如山棚,上挂半边猪羊,一带近里门面窗牖,皆朱绿五彩装饰,谓之欢门。”

商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市招的多姿多彩。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讲商业的广行招徕,引用众多史料,本小利微者门外挂的物件,如绒线铺外挂有花拷工,香销外挂鱼骨。富商巨贾,财大气粗,争奇斗胜,北京“正阳门(外)东西街,招牌有高三丈余者。泥金饰粉,或以斑竹镶之;又或镂刻金牛、白羊、黑驴诸形象,以为标识;酒肆则横匾连楹,其余悬锡盏,缀以流苏”。可见当年店铺门脸前竞斗奢华、比赛气派的繁荣景象。

清代时市招更加发达。清人《浪迹续谈》讲棉花店门前幌子的故事:“闽本有定风珠,相传康熙间周栎园先生为闽藩时,出门日恰值大风,南门大街两旁招牌幌子无不摇动,惟一棉花店前,所挂多年棉球幌子,屹然不动,先生目而异之,不计价买归,乃中有一大蜘蛛,腹藏大珠,屡试之风中,不小摇动……”这个故事至少反映了三方面的情况:一、清代福州的这条南门大街上,两旁店家挂满了幌子,风动幌摇,形成景观。二、棉花店挂棉球幌子。三、有些店家的幌子是多年也不更换的,由此有蜘蛛做窝棉球、腹藏定风珠云云。徐河《清稗类钞》记常见的幌子:

 

商店悬牌于门以为标识广招徕者曰市招,俗称招牌,大抵专用字,有参以满、回、藏文者,有用字兼绘形者,更有不用字,不绘形,直揭其物于门外,或以象形之物代之,以其人多不识字也。如卖酒者悬酒一壶,卖炭者悬炭一支,而面店则悬纸条,鱼店则悬木鱼,俗所谓幌子者是也。

 

市招悬以物件,直观,又照顾到不识字者。锡制小碗系成一串串,级以红布条,这是锡器店;石刻特大蜡烛并灯台,这是蜡烛店。天津著名的“风筝魏”,店门前悬木制的糊以天蓝布的沙燕。鞋店市招为木制筒靴和云彩,含着平步青云的祝福(图25)。大津民俗博物馆陈列的商家招幌,酱园悬一束腰葫芦形木板,上写“陈醋”字样;烟草铺悬木牌,上面竖写“烟魁”两个正楷大字。清代《旧京琐记》卷儿:“旧日都门市肆亦留心广告之术,……雷万春之鹿角胶,门上挂大鹿角。某扇铺之檐际悬一大扇。”

市招不只限于商业买卖。清代扬州的书场,“门悬书招,上三字横写,为评话人姓名,下四字直写,曰‘开讲书词’”,见李斗《扬州画肪录》卷九。《西游记》第八十四回描写,孙悟空见“正当中一家子方灯笼上,写着‘安歇往来商贾’六字,下面又写着‘王小二店’四字。行者才知是开饭店的。”旅店门前悬挂的灯笼,在夜色里广告招徕。虽见诸神魔小说,但这一细节当是取自现实生活。

 

第四节 问前附设物

 

1.门槛

 

在现代汉语里,“门槛”和“门坎”通用。称谓门户的这一构件,汉语还用到另一些字。

阃。《广韵》:“阃,门限也。”宋代吕居仁《轩渠录》的笑话:苏东坡与宾客同游,见一僧坐门槛熟睡,戏言“髡阃上困”,除“上”外,用了三个同音字;有客以“钉顶上钉”相对。

切。《汉书·孝成赵皇后传》“切皆铜沓黄金涂”,唐颜师古注:“切,门限也”。这是说,赵飞燕的妹妹所住昭阳殿,门槛包钢,涂以金。

限。如《后汉书·臧宫传》“使锯断城门限”。赵飞燕门槛包钢,南朝陈的智永禅师则包铁。只因他习书法写秃十瓮笔,自创一体,求字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见唐代《尚书故实》。而智永禅师的书体也被称为“铁门限笔”。

阈。《论语·乡党》讲孔子走进朝廷的门,一副谨小慎微的样子,“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走,注意避免踩门槛。

(木失)。《尔雅·释宫》:“(木失)谓之阈。”

畿。《增韵》:“畿,门限也。”韩愈诗“白石为门畿”,即言门槛。《诗经·邶风·谷风》“不远伊迩,薄送我畿”,男送女,不肯送过门槛。

辚。《淮南子·说林训》“虽欲谨亡马,不发户辚”,高诱注:“辚,户限也,楚人谓之辚。辚读似邻,急气言乃得之。”说的是楚地方言。

门(木呈)。元杂剧多以此称门槛。《东堂老》第三折:“恰才个手扶拄杖走街衢,一步一步,蓦入门(木呈)去。”《朱砂担》第一折:“我才出门(木呈),向花苑闲行。”《猿听经》第二折:“一只手将门扇来摇,两只脚把门(木呈)来跳。”

槛横伏于门口,迈进去,退出来,最容易使人联想到界线,里外的、区域的界。唐代《朝野金载》卷三所记,就取用了这种象征意义,把猫卧门槛说成征兆:

 

薛季昶为荆州长史,梦猫儿伏卧于堂限上,头向外。以问占者张猷,猷曰:“猫儿者,爪牙;伏门限者,阃外之事。君必知军马之要。”未旬日,除桂州都督、岭南招讨使。

 

阃外,扩展了门槛的意义。再如,清洪异《长生殿》,郭子仪派哨卒去范阳探安禄山,说“那知有朝中天子等,单逞他将军令阃外囗嗻”,都城门槛之外安禄山的权势大。

居家过日子,门槛没那么多象征意义。《郑板桥集》中收有他写给弟弟的十六封信,许多是颇具生活情趣的。其中《潍县寄舍弟墨第二书》:“又有五言绝句四首,小儿顺口好读,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王太太、两母亲、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月明风清,一家几代人在一起,小孙孙坐在门槛上,唱着诗,好一幅其乐融融的风情画。这同“行不履阈”的圣人言,完全是两种境界。谁能说这是犯了什么忌讳呢?

然而,种种说法流传民间,门槛确是横在许多民俗事象中,由人们坐,任人们踩,或不准踩。

欧粤《上海市郊岁时信仰习俗调查》载,旧有“立夏坐门槛,囗夏困床榻”之说。立夏节的岁时活动,许多着眼于避免“囗夏”。此日不准孩子坐门槛,说是为免“囗夏”。

辽宁西部地区习俗,端午之日偏要坐一坐门槛。煮粽子的锅里煮鸡蛋,太阳未出山时坐在门槛上吃,剥下的蛋皮用衣襟兜着,鸡蛋进肚,再把蛋皮兜到大门外扔掉。这一扔,据说是可以驱除病灾的。门槛被用来象征一种界线,因置身于这界线上,那一取一舍的含义也就被强调了。

《台北市志》记婚姻风俗:“新妇忌踏阈,以免触犯‘户碇(阈)神’。或以阈是其公公,故忌之。”在台湾一些地方,新娘娶进门之前,门槛已放上铜钱,称为缘钱。铜钱由女方准备,请媒人将一枚置于男家客厅门槛上,放时要说“人未到,缘先到”,另一枚连同一瓶水,一起倾入男家的水缸中或井里,并说“大家有缘”。缘先到,缘钱放在门槛上即为到,也是借门槛为象征。

苏州人称生孩子的妇女为舍姆娘。当地生育习俗,坐月子的妇女要遵守这样的禁忌:不到别人家串门。据说舍姆娘若是踏了别人的门槛,下一世要替人洗门槛。

鲁迅小说《祝福》写了捐门槛。嫁过一二夫的祥林嫂,听人说“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便相信到土地庙捐一个门槛,当做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可是,以历来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并没能使祥林嫂摆脱人们的鄙夷,不久她就悲惨地死去。

 

2.闩和销

 

“闩”的字形字义,可以说是汉字造字的绝妙之作。合上一对门扇,加上一横木,这就是门闩。

《老子》说:“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关、键的功用是闭门不开。《说文》:“关,以木横持门户也。”键,是竖插的门栓。《周礼·地官》:“司门掌授管键,以启闭国门。”键的作用是闭门。汉代蔡邕《月令章句》:“键,关牡也。所以止扉也。或谓之剡移。”

门闩还传下一首《囗囗歌》。春秋时,百里奚家境贫寒,在楚国为人放牛。五霸之一秦穆公听说他是贤能之才,用五张毅羊皮向楚国赎他,任用为秦相。百里奚过去的妻子在相府里做仆人,在堂上奏乐之时,自言知音,抚琴而歌:“百里奚,五张皮。忆别时,烹伏雌,炊囗囗;今日富贵忘我为!”囗囗即《月令章句》所说的判移,就是门闩。妇人唱《囗囗歌》,回忆夫妻过穷日子的旧时光景,那时穷得烧掉门闩以为炊。此歌流传既远,诗文中用“囗囗”指代患难妻子。

门闩又在武举考试时派用场。武则天时,翘关为武试科目,《新唐书·选举志上》:“长安二年,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翘关,长丈六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翘关就是举城门闩。

宫门和城门都是用关以闭门开门的。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人何攀在朝廷作司法官员“有盗开城门下关者,法据大辟。攀驳之曰:‘上关,执信之主。下关,储备之物。设有开上关,何以加刑?’遂减死。”上关下关,上关更被重视。

居延汉简“守御器簿”列有户关、木置等。木置,《居延汉简解要》释为木植,即《说文》所谓“植,户植也”。古代门外闭,中竖直木,可以加锁。

《礼记·月令》讲孟冬之月“坏城郭,戒门阀,修键闭,慎管禽”。孔氏曰:城郭当须牢厚,故言“坏”;门闯备御非常,故言“戒”;键闭或有破坏,故言“修”;管龠不可妄开,故言“慎”。管龠即锁钥。龠,后来用钥字。《淮南子·说林训》:“柳下惠见饴,曰可以养老;盗跖见饴,曰可以粘牡”。牡,门户的钥牡。早期的门锁,有一种为长形,《汉书·王莽传》“以铁锁琅当其颈”,颜师古注:“琅当,长锁也”。

鱼形锁,可以说是中国古锁里最具特色的样式。宋代丁用晦《芝田录》卷二:

门钥必以鱼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义。

古人看水中鱼儿,夜不瞑目。制锁而取鱼形,称为鱼钥、鱼锁,取义警醒。南朝梁简文帝《秋闺夜思》:“夕门掩鱼钥,宵床悲画屏。”唐代鲍溶《期尽》:“鱼锁生衣门不开,玉筐金月共尘埃。”宋代《梦梁录》卷六:“银漏花残,红消烛泪,九重鱼钥,韶声沸奏,万乘祥曦门外。”鱼锁的立意,同门扇铺首取法蠡之善闭,是同一种思路。

锁有异名叫“叉手铁龙”。《清异录》说,石守信库奴萧云,常开库私取钱币,仓皇失锁所在,有敢明言,但云不见“叉手铁龙”。

门上的搭扣,用来锁门闭户的金属部件,现在的城市民居已很难见到了。

1935年《重修镇原县志》记:“门扣子即了吊子也。了者,了鸟也,窖内扣门之屈戌也。吊者,悬也;子,语助辞。”并记,兰州买卖房产,契约内写明了吊子若干,当面点交清楚。这是西北地区民间名物的一条材料。

这说的是门窗上的金属搭扣。其名称很多,清代《事物异名录》录有“曲须”、“屈膝”、“屈戍”,并引《名义考》:“京师人谓门环曰曲须。当是屈膝,言形如膝之屈也。古《乌栖曲》作屈戍。”屈戍,又作屈戌。

其异名不止这些。又有“了吊子”之称,而“了吊”即“了鸟”,“鸟”读diao,本是“了”字倒写,因人们不习惯于“了”字颠倒着书写,以“鸟”代替。“了鸟”又是用来表示悬挂物状态的词,门窗上的屈戌没有锁扣住的时候,垂挂在那里,正是了鸟之状。钉钅吊也是其一种异称。

归纳起来,其名实为两类:屈戌和了鸟。

唐代李商隐诗兼见此物两种名称。《骄儿》“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戌”,此其一;《病中闻河东公乐营置酒口占寄上》“锁门金了鸟,展幛玉鸦叉”,此其二。明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屈戌”条讲:“古金铺之遗意,北方谓之屈戌,其称甚古。”当是不虚。

说到“古金铺之遗意”,“屈戌”之名似乎隐藏着某种信息。所谓金铺遗意,核心是像蠡即螺蛳那样善于闭藏。而屈戌,戌为十二地支中第十一位符号,十二生肖戌属狗。自古有种说法,戌时已入夜,守门的狗开始守夜了,因此狗主戌。如明代《七修类稿》:“戌、亥,阴敛而潜寂,狗司夜、猪镇静,故狗猪配焉。”宋代《清异录》则说:“守门使:犬。”屈戌之戌,是不是包含着这么一层严谨门户的意思呢?读书未尽,未见古人有此一说,权且录存于此。

 

3.帘:沙和尚原是卷带将

 

表示遮掩房门的代门之物,“(上竹下廉)”、“(巾兼)”、“帘”三字古代即已通用。这三个读音相同的字,分别从“竹”从“巾”,显示着帘的不同料质。

帘,古时又叫“薄”。张毅趋赴于高门甲第、朱户悬帘的富贵人家,《庄子·达生》说其“高门县薄,无不走”。县即悬。

说帘,与之相关的“名人”当首推小说《西游记》的沙和尚。这部明代神魔小说的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沙和尚在同猪八戒杖、耙厮杀赌斗之前,以身世相炫耀:“三千功满拜天颜,志心朝礼明华向。玉皇大帝便加封,亲口封为卷帘将。……往来护驾我当先,出入随朝予在上。只因王母降皤桃,设宴瑶池邀众将。失手打破五玻璃,天神个个魂飞丧。……饶死回生不典刑,遭贬流沙东岸上。”这沙悟净原是玉皇大帝御前的卷帘将,往来护驾,出入随朝——根据作者吴承恩的浪漫畅想,南天门内,凌霄殿上,也有门帘窗帘需要卷起、放下。民间习见的帘,借助小说家的想象力,进入天帝天神天仙的活动圈。沙和尚——卷帘将,硒游记》以独特的形式,做了篇“帘”的妙文章。

小说家的想象,源自对世间生活的观察。帘的使用明代较为广泛,一些古典作品有所反映。《水浒传》第四十五回,“一个年纪小的和尚,揭起帘子入来”,书里描写那是“布帘”。第六十二回,“只见一人揭起芦帘,随即进来”,这是苇帘。第七十二回“杨太尉揭起帘幕,推开扇门,径走入来”,时值正月十五天尚寒,进屋要先掀帘再推门。帘和门,双层防寒,帘在门外,当不是单层布。同一回书还写到妓家门面:“燕青径到李师师门首,揭开青布幕,掀起斑竹帘,转入中门”。布幕、竹帘双垂帘,御寒之外,巳着眼帘饰之美。这是合乎特定情节的场景描写。

明代小说《金瓶梅》写帘,着墨也繁。第二回“俏潘娘帘下勾情”,西门庆同潘金莲频送秋波,帘成为精彩的道具布景。对此,张竹坡评论:“篇内写叉帘,凡先用十几个‘帘’字一路影来,而第一‘帘’字,乃在武松口中说出。夫先写帘子引入,已奇绝矣,乃偏于武松口中逗出第一个‘帘’字,真奇横杀人矣!”

这一回书里,写了朔风飞雪之际的门帘:潘金莲“立在帘下,望见武松正在雪里,踏着那乱琼碎玉归来。妇人推起帘子”。用“推起”,说明那门帘不是薄轻之物。义写武大郎听从武松的劝告,谨严门户,早早归家,“歇了担儿,便先除了帘子,关上大门”,后来,潘金莲也“约莫武大郎归来时分,先自去收帘子,关上大门”。“收帘子”和“除了帘子”,这门帘子每日是要挂上撤下的。

回过头来再说《西游记》的“卷帘将”。这部书中,孙悟空、猪八成、沙和尚都与天宫有牵连,且均有大宫的“官衔”。孙悟空能当上“弼马温”,有“猴治马瘟”的民俗背景;猪八戒做“天篷元帅”,因了亥猪主水的五行学说。总之,吴承恩的笔是颇有些文化含蕴的。既然如此,给沙和尚戴上顶“卷帘将”的高帽,是否也有名堂?是的。

宋代以来的科举制度,乡试、会试的考官,统称帘官。帘官又分内帘和外帘,《明史·选举志汇:“在外提调、监试等谓之外帘官,在内主考、同考谓之内帘官。”帘官之“帘”,正取于门之帘。原来,贡院内有至公堂,堂后有门,主考、房官、内提调、内监试、内收掌等官员,在堂内保管、批阅试卷,并居住其间。考试前三日,这些官员由至公堂后小门进入,监临随即封此门,并以帘相隔。这帘成为一种界线。帘内的考官称为内帘官;帘外的考官,包括监临、外提调、外监试、外收掌、弥封、受卷、誊卷、对读等官员,称为外帘官。门闭帘隔,内帘、外帘,被分别限定了活动空间,各司其职,帘内帘外不得随意往来,内外公事要隔着门槛交洽。清代《两般秋雨庵随笔》说:

 

阊门而与之语,见《公羊》;囗闾而语,见,《国语》,皆隔门限说话也,若今内外帘官然。

 

这就是遵循帘禁制度的帘官。帘禁要持续到放榜,方可开帘。这种内外帘制度,有助于防止科场舞弊。

门帘本是寻常物,一巳被封建科举制度所取用,它遮掩门户的使用功能,便被赋予象征性意义。一道帘,垂下科考场上的一串官职符号:帘官、内帘官、外帘官……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中叶,依循那个时代读书人的人生求取,他也曾企望功名。然而,才华出众,科场失意,直到四十岁才得了个“岁贡生”。科场亲历,必然使吴承恩有机会观察科举场上各色官吏——“帘官”。当他撰写《西游记》,要为沙和尚编造一个天宫官职时,很可能联想到科场的帘官。于是,编出这样的故事:玉皇大帝身边有个卷帘将,打破玉玻璃,被贬流沙河。

当然,帘官——卷帘将,尚需更多的佐证材料,这里仅是一种推想。

就从专设卷帘将这一点来看,天宫之帘似乎并不怎么高级。而苍天之下的帝王宫殿,倒有绝妙的门帘子。如《古今图书集成》引录的材料说:“徐福为始皇作自然之帘,悬于宫门。始皇抱文珠置膝上,其帘便下。去之,则帘自卷不事钩也,故又名‘不钩’。”徐福为诡秘的方士,曾自称可为秦始皇去海上仙山寻长生不老药。这里所谓“自然之帘”,可以自动卷起或垂下,《古今图书集成》将其归入“巧工”。另有《独异志》的材料说,石虎在宫中造楼,“以珠为帘,五色玉为佩。每风至即惊触,似音乐在空”。清代王士祯《分甘余话》“虾须帘”:“帘名虾须,……海中大虾也,长二三丈,游则竖其须,须长数尺,可为帘,故以为名。”讲的是用虾须编就的帘子。

在民间日常生活里,帘子作为门的附设物,具有许多实用价值。冬天挂棉帘,厚实挡风寒;夏天挂竹帘、珠帘遮蚊蝇,透风凉;布帘在不关门闭户的情况下,保持居室隐奥,等等。帘的作用,是门所不能替代的。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写养兰赏兰,特别强调芝兰之室须有门帘:“门上布帘,必不可少,护持香气,全赖乎此,若止靠门扇关闭,则门开尽泄,无复一线之留矣。”所反映的,也是帘子区别于门扇的功能。

门帘还是民间婚嫁的礼俗之物。

河北、大津等地婚俗,婚礼前一大过嫁妆,新房的门帘要由新娘的弟弟挂上门。帘子红布绣花,图案以鸳鸯戏水最常见。挂上门帘后,男家要给红包,称为“送喜钱”,钱数必偶,以应成双成对之说。民间将此婚俗同王昭君联系起来。传说昭君和亲,出塞前向汉元帝要门帘做嫁妆。

新嫁娘的门帘子,似乎还有深层含义。在湖北东部地区,闹洞房的人们用竹竿把门帘高高挑起,挂在门前的树上。这是一种炫耀,就如当地另一风俗——洞房花烛夜的转天,新娘到河边洗床单。

为此风俗寻求典籍解释,可取《汉书·贾谊传》。贾谊上书陈政事,谈到古时大臣“污秽淫乱、男女亡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帷是慢,薄是帘,二者作为障隔内外之物,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4.九龙壁:影壁的极致

 

几十年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河北考察,写下《正定调查纪略》。其中描述街景,盛赞临街宅院惹人注目的照壁:

 

每个大门内照壁上的小神龛,白灰的照壁,青砖的小龛,左右还有不到一尺长的红对联;壁前一株夹竹桃或杨柳,将清凉的疏影斜晒到壁上,家家如此,好似在表明家家照壁后都有无限清幽的境界。

 

这种门前风景,是传统民宅惯见的格局。它既有观瞻效用,又具有调节空间的功能,是中华建筑文化独树一帜的创造。

大门口的影壁,我国一些地方叫照墙或照壁。当初它是一种礼制设置。齐桓公任用管仲为宰相,而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霸主。像管仲这样一个宰相,按“级别”,门前可不可以建影壁呢?《论语·八佾》载,有人问到管仲是否知礼,孔子道:“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夫子说,国君宫殿前,建照壁以遮门,管氏门前也建了个照壁,若说他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

树即屏,两者均为照壁的古称。《尔雅·释宫》“屏谓之树”,所讲就是“小墙当门中”的照壁。当年的礼制,有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卿大夫以帘之说。天子和诸侯虽然都能建照壁,但建在门外还是门内,有讲究,以示区别;至于卿大夫,要遮掩门户吗,用帘子。

有言道“祸起萧墙”,形容内部祸患。萧墙指照壁。这源出《论语·季氏》。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鲁国大夫季孙把持国政,鲁君欲除掉他以收回旁落的大权;季孙知此,使出一招:攻打鲁国的附庸国家颛臾。孔子对此心明眼亮,说将要给季孙带来麻烦的不是颛臾,而是“萧墙之内”——“邦君树塞门”,设影壁,“萧墙之内”住的是鲁君。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讲“萧墙”,用来指代国君,这与后世以“萧墙”比喻内部的用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照壁本身意义的变化,它作为礼制设置的意义被淡化,它被普遍地用来屏蔽门户。

 

罘囗也是照壁的古名。如《三国志·魏·明帝纪》裴注引《魏略》:“筑阊阖诸门阙外罘囗。”然而,至唐时,其已与檐下防鸟雀的网混用一名。段成式自入仕途,与所交往的数十位官员谈此话题,都称檐下防雀网为罘囗。为此,他在《酉阳杂俎》中罗列材料,说影壁:

 

《礼记》曰:疏屏,天子之庙饰。郑注云:屏谓之树,今罘囗也。列之为云气虫兽,如今之阙。张揖《广雅》曰:复囗谓之屏。刘熙《释名》曰:罘囗在门外。罘,复也。臣将入请事,此复重思。……王莽性好时日小数,造使坏渭陵、延陵园门罘囗,曰:“使民无复思汉也。”鱼豢《魏略》曰:黄初三年,筑诸门阙外罘囗。

 

罘囗称照壁,汉代时并无歧义的,郑玄用来释屏。郑玄讲照壁上浮雕刻画“云气虫兽”,实是后世九龙壁的滥筋。《释名》所言,与门之塾如出一辙——塾,熟习应对之词;罘囗,“臣将入请事,此复重思”:君王的大门真是不好进,要熟思加复思。至于王莽,这位赫赫有名的政治人物挺有意思,他篡汉,刘伯升兴兵抗拒,他就下令在门塾挂刘伯升像,用箭射之;他又派人去汉元帝的渭陵、汉成帝的延陵,毁陵园门口的罘囗,“使民无复思汉”。有此邪术,《红楼梦》的马道婆真该奉他为祖师的。

将照壁这类建筑称为影壁,大约始行于宋代。《艺林伐山》说,受前人创作墙壁浮雕的启发,宋代的郭熙用泥在墙面造成凹凹凸凸的效果,泥干后,笔墨随其形,山林楼阁人物,宛然天成,谓之影壁。郭熙创作的“影壁”是否只限门前,不得而知。至元代,关汉卿《望江亭》杂剧中,谭记儿在衙门后堂,先道一句“走一遭去”,然后唱“转过这影壁偷窥”,看衙门前厅的夫君。那影壁该是立在门外的。

建筑物出入口设影壁,意义多方面,不仅仅是壮观瞻。它可减少大风的直灌,更是遮挡外部视线的屏蔽。《五台山风物传说》讲,当年五台山还没建造广宗寺和圆照寺,菩萨顶牌楼直对着显通寺的斋房和伙房。清早伙房煮满满一大锅粥,却不知被谁偷吃了。于是就暗暗藏了人,捉偷食者。这天,粥煮好了,随着一阵风声,门外进来两只狮子,奔向粥锅。埋伏的人挥铲冲过去,铲掉一只狮子的舌头,二狮夺门而去。顺着血迹寻找,原来是菩萨顶牌楼前那对石狮子,它们露出惊恐神色,其中一只没有了舌头。后来,在菩萨顶一百零八级石阶下建起一座大影壁。影壁隔断石狮面对显通寺的视线,两个石狮看不到僧人们做饭和吃斋,再也没来偷吃。

引述这一传说故事,意在说明人们对于影壁功能的认识。影壁的空间屏蔽作用,在这传说中得到艺术的解说。

将这种屏蔽,同举贤授能之路联系起来,请看唐代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二:

 

温彦博为吏部侍郎,有选人裴略被放,乃自赞于彦,称解白潮。彦博……令嘲屏墙,略曰:“高下八九尺,东西六七步,突兀当厅坐,几许遮贤路。”……博惭而与官。

 

吏部侍郎负责官员的任用事项。影壁墙与“遮贤路”,裴略的二十个字,围绕这层意思。对吏部侍郎(前那堵影壁,高矮宽窄、空间位置的描写,则是照实写来的。

影壁所处的空间位置,可以起到增加私密性的作用;还能给登门造访者一个心理提示,使人产生空间转换的感觉,登门之初、入室之前自然地来一番心理调整。

影壁功用另一项,是作用于居住者心理的——“影壁对门,邪气难入”,旧时民间的说法。本世纪旅居中国的瑞典美术史家喜仁龙,后来写了一本《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书中称四合院影壁“进入门内迎面而立形似屏风的墙,据说是用以防阻直线行进的精灵”。在西北一些地方,门内影壁的重要用途是放置供佛香烛。

影壁的诸多功能,使它冲出礼制等级之囿,由天子、诸侯或采邑领主门前的屏,变为州府县衙的影壁,变成深宅大院的影壁,直至变成乡村庄稼院门口的一堵土坯短墙。影壁还常见于佛寺道观建筑的前端。

影壁的位置可在门外、门内,也可在院子中央。

如果院门面对空旷的开阔地,门外的影壁能既挡住远处向院内的张望,又显示着领域感。外人来到大门与影壁之间,会觉得实实在在是在人家门前了。街巷胡同里的院落,门外立影壁,可以挡住对面邻居房屋不齐整的外观。自家的大门和影壁两相呼应,制造门前气氛,行人门前过会有感觉,院内人向外望也悦目。

大门两侧的影壁,向外扩开的“八”字形,称为八字影壁。这种影壁使门前显得开阔,增加大门的气势。

院门内设影壁,避免门口一览无余,最具屏蔽效果。侯门深似海,影壁一遮,更觉其深;小院浅浅只一进,影壁一挡,不觉其浅。北方的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角,进门对着东厢房的山墙,为增入口处的美观,倚山墙砌影壁。影壁前置太湖石,簇以花树。影壁心若是粉墙,可绘彩画,若是砖砌,则有砖雕装饰,中心为雕砖小匾,取“鸿禧”、“迎祥”等字样。山西祁县有名的乔家大院,影壁雕百寿图,即百体寿字。有些地方民间年俗,在影壁上贴一方福字,或悬一方形壁灯。旧时便有作坊印制专用于贴在影壁上的斗方,以四时花卉组成福字,或是福禄寿三星图案。

较大的院子,建院心影壁,分割前后院。吉林民居,此类影壁常砌出十字格漏空图形;西北民居,影壁墙体中央开一小孔(图26),见《建筑学报》1957年12期《西北黄土建筑调查》。这些实中见虚、遮而又漏的处理,避免了单调呆板。

在云南,照壁与三合院完美结合,正房、两面厢房及一面照壁围成院落,形成白族、纳西族民居的典型式样——“三房一照壁”。

影壁由帝王门前的一种礼制符号,走向大众化。可是,同为这样一堵墙,仍有高低贵贱之分;它虽不再是礼制符号,但却可以充当礼制符号的载体,例如那承载九龙图案,立于王府门前、皇家御苑,张狂着帝王气象的九龙壁。

大同九龙壁,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其宽度,接近于现代足球场之宽。如此规模,立于王府大门前,何等的气派。壁上不只有龙,尚有狮、虎、象、天马、麒麟等具有文化含蕴的动物;翻腾于烟波云海的九巨龙,更是霸气磅礴。

重臣用影壁,清代刘献廷们一阳杂记》有条材料:

 

明三边总制,驻固原,军门为天下第一,堂皇如王者。其照墙,画骐麟一,凤皇三,虎九,以象一总制三巡抚九总镇也。

 

这影壁,宛若明朝的军事系统图。骐麟,即影壁所屏蔽的驻在固原的总制;三凤凰,指河西巡抚、河东巡抚、陕西巡抚;九虎,指甘、凉、肃、西、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的九总兵。请注意这五个字:“堂皇如王者”。但却未敢用龙。

山西解州关帝庙端门前,三彩琉璃照壁,二龙戏珠于海涛间,凤凰鸣啼于高岗上,神鸟异兽,祥云瑞霭。关羽被尊为帝君、武圣,照壁用了两条龙。

文圣孔子的后人,在影壁上塑了一种创想的动物,但不是龙。《孔府内宅轶事》,作者为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孙女。书中写道:

 

在前堂楼院里大影壁上,画着一幅很大的“贪吃太阳”图画(“贪”是象征贪得无厌的一种动物),脚踩遍地金银,还张开大嘴向着太阳。给我们留下这幅画的祖先,想以此丑恶形象告诫子孙什么吧。

 

名“贪”之兽,如一幅讽刺漫画的主角。这就像是以警醒之语书屏。类似的影壁,还常见于古代县衙大门前。古人编造出这样一种怪兽,它占有天下金银珠宝,还不满足,要贪婪地吞下太阳。衙门前的影壁,以图画为戒语:切勿贪赃枉法。

影壁上画人物,所画竟是奸臣严嵩,旧时代浙南乞丐帮会就兴这规矩。民间传说,严嵩事发,家产籍没,皇帝赐金筷银碗,封为“天下都团头”,即丐帮的帮主。于是,叫花子奉严嵩为祖师爷。一些城镇郊外的“栖流所”——丐帮头面人物居住的地方,大门内,影壁彩绘严嵩,胡须灰白,红袍玉带,乌纱皂靴,手持金碗银筷。这可称为中国古代建筑民俗一个别致的景观。

立在门口的影壁,就其平面占位来说,不过是一堵屏蔽的墙;然而,它却包含着这么多文化意味,就像它所陪伴的门一样。

随机为您推荐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本站资源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Copyright © 2016 Powered by 中国的门文化(4),滥官污吏网   sitemap

回顶部